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及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有胸痛特点及不同人群差异;心电图静息时部分无异常或有ST段、T波改变,发作时ST段等有变化且可动态演变;心肌损伤标志物中肌钙蛋白敏感特异,CK-MB也可升高;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心动图可看室壁运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发现缺血区域,冠状动脉造影是金标准但需评估高龄等患者风险获益比。
一、临床表现评估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常有胸痛症状,其特点为胸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在休息时发作,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肩部、背部、左臂等部位,且疼痛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缓解时间可能较稳定型心绞痛延长。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女性患者胸痛表现有时不如男性典型,但都需重视胸痛相关表现。
二、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约半数患者静息心电图可无明显异常,也可能出现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ST段和T波改变常呈动态变化。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青少年出现此类心电图改变需进一步排查其他可能病因,而老年患者需结合其基础疾病等综合判断。
2.发作时心电图: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ST段偏移和(或)T波变化,ST段抬高提示可能为变异型心绞痛,多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不同性别患者中,女性变异型心绞痛相对男性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及预后情况需关注。
3.心电图动态演变:症状缓解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或部分恢复,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有助于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
1.肌钙蛋白:敏感且特异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若心肌有轻微损伤,肌钙蛋白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如肌钙蛋白I(cTnI)或肌钙蛋白T(cTnT)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有小范围坏死,不同年龄患者肌钙蛋白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依据相应年龄段标准判断。
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虽然不如肌钙蛋白敏感,但在心肌损伤时也可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损伤范围相关。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发作时可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如某一区域心肌收缩减弱等情况,有助于发现心肌缺血导致的室壁运动改变,对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操作需考虑其生理特点,比如儿童心脏结构与成人不同,检查时需注意探头的选择和操作手法。
2.核素心肌灌注显像: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药物,观察心肌灌注情况,可发现心肌缺血区域,对于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评估心肌缺血范围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对放射性核素的耐受等情况不同需适当调整检查方案。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如是否有狭窄、狭窄部位及程度等,能明确冠状动脉病变,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但对于一些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评估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风险和获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