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瘤开颅手术存在术中及术后风险,术中有出血、神经损伤风险,术后有脑水肿、感染、再出血风险,儿童患者风险相对更高,有基础疾病及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手术风险增加。
一、术中风险
1.出血风险
手术过程中,由于脑血管瘤周围血管丰富,操作时可能导致大量出血。例如,在分离瘤体与周围脑组织、血管的过程中,血管破裂出血难以控制,这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关研究表明,在脑血管瘤开颅手术中,约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出现术中较大量出血的情况,具体比例因患者个体差异、瘤体位置等因素有所不同,但一般在5%-10%左右。
2.神经损伤风险
脑血管瘤所在部位可能与重要神经结构相邻,手术操作可能会损伤这些神经。比如,若瘤体位于脑功能区附近,手术中对周围脑组织的牵拉或直接损伤可能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如运动神经损伤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感觉神经损伤可导致肢体感觉异常等。
不同位置的脑血管瘤发生神经损伤的概率不同,位于语言中枢附近的脑血管瘤手术中神经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据统计,这类手术中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约为3%-8%。
二、术后风险
1.脑水肿风险
手术对脑组织的操作会引起局部脑组织的损伤,术后容易发生脑水肿。脑水肿会导致颅内压升高,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一般来说,术后1-3天是脑水肿的高发期,约有20%-3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且患者的年龄、瘤体大小等因素会影响脑水肿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老年患者相对年轻患者脑水肿发生的概率可能更高。
2.感染风险
开颅手术是有创操作,术后存在感染的可能,包括颅内感染和切口感染等。颅内感染可导致脑膜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
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一般在1%-5%左右,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时间长短等因素与感染风险相关,身体状况较差、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3.再出血风险
虽然手术切除了脑血管瘤,但仍存在一定的再出血可能。这可能与手术操作对血管的影响、患者自身的血管条件等因素有关。
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约为1%-3%,且一旦发生再出血,病情往往会急剧恶化,预后较差。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患者进行脑血管瘤开颅手术风险相对更高,因为儿童的脑组织发育尚未成熟,对手术创伤的耐受性更差,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且神经功能恢复的潜力和能力与成人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在手术风险方面与男性患者并无明显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需要考虑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对身体整体状况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在手术风险评估中相对较小。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手术风险会相应增加,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对手术的耐受性,例如高血压患者术中术后血压波动可能较大,增加出血等风险;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可能更高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手术风险也可能相对较高,因为吸烟饮酒会影响血管状态和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不利于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