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引发贫血性心脏病,其病因包括慢性疾病导致的长期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相关的长期贫血)、溶血性贫血相关(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及其他少见病因(慢性疾病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不同病因的贫血通过影响心脏负荷等方式逐渐引发贫血性心脏病,且不同疾病有其各自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慢性疾病导致的长期贫血
1.缺铁性贫血相关:长期慢性失血是常见原因,如胃溃疡导致的慢性失血、月经过多等情况,机体长期处于铁缺乏状态,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使得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心脏为了满足机体的氧供需求,会增加做功,长期如此可引发贫血性心脏病。例如,有研究表明,慢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随着贫血的进展,心脏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发生改变。
2.巨幼细胞贫血相关: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引起,叶酸和维生素B??是DNA合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酶,缺乏时会导致红细胞DNA合成障碍,红细胞分裂成熟受阻,出现巨幼细胞贫血。这种贫血会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心脏需通过加快心率等方式来代偿,长期的代偿机制异常可进而引发贫血性心脏病。比如,一些营养不良的患者,尤其是长期素食且未补充足够叶酸和维生素B??时,易发生巨幼细胞贫血并逐渐影响心脏。
二、溶血性贫血相关
1.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使得红细胞形态异常,寿命缩短,引起慢性溶血性贫血。机体长期处于贫血状态,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氧输送,不断增加负荷,久而久之可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地中海贫血在一些特定地区发病率较高,如地中海沿岸国家和我国南方地区,患者从幼年时期就可能出现贫血表现,随着病情进展易累及心脏。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贫血。慢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会使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进而引发贫血性心脏病。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心脏功能会受到影响。
三、其他少见病因
1.慢性疾病性贫血: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可引起慢性疾病性贫血。例如,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存在炎症反应,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导致贫血,心脏为了适应缺氧状态而逐渐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发贫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释放的一些细胞因子等因素影响,也可能出现贫血,进而累及心脏。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可逐渐进展为贫血,长期贫血状态会对心脏造成影响,导致贫血性心脏病的发生。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群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明显显著差异,但不同个体的病情进展和对心脏的影响程度会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的人群可能增加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风险,进而影响心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