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肾前性肾功能衰竭,需先去除病因,如血容量不足者补充液体、心输出量不足者治疗基础心脏疾病;要监测与评估生命体征、尿量及血流动力学;还需防治并发症,包括监测防治电解质紊乱及其他脏器功能。
一、去除病因
容量不足相关:对于因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肾功能衰竭,需根据患者情况补充液体。比如,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的把控,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可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等,一般先快速补充等渗盐水,如500-1000ml,然后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尿量等调整补液量和速度。对于年轻、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补液相对可更灵活些,但也需密切监测。
心输出量不足相关:若是心输出量不足引起,需治疗基础心脏疾病。如存在心力衰竭的患者,要采取改善心脏功能的措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方式有差异,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地选择药物等治疗手段,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可使用正性肌力药物等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改善肾脏灌注。
二、监测与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心率、血压的变化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正常心率和血压有其特定范围,需密切关注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或出现异常波动。例如,婴儿正常心率较快,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慢,若出现心率异常增快或减慢,血压异常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变化,需及时处理。
尿量监测:准确记录患者的尿量。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每小时需观察尿量变化,若尿量过少,提示肾脏灌注仍不足,需进一步处理。对于小儿患者,要根据其年龄计算正常尿量范围,如婴儿正常尿量约为1-3ml/(kg·h),幼儿约为0.5-1ml/(kg·h)等,若尿量低于正常范围,需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血流动力学监测: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如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等监测。通过CVP监测可了解患者的血容量情况,CVP正常范围一般为5-12cmH?O,若CVP降低提示血容量不足;PAWP可反映左心房压力和左心室前负荷,正常范围一般为6-12mmHg,通过监测这些指标来指导补液等治疗措施的调整。
三、并发症防治
电解质紊乱防治:密切监测电解质,如血钾、血钠等。肾前性肾功能衰竭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高钾血症较为常见。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肾功能减退,对钾的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出现高钾血症,需定期检测血钾水平。一旦发现血钾升高,要采取相应措施,如限制钾的摄入,使用药物促进钾的排出等。对于小儿患者,也要注意电解质平衡,根据电解质紊乱的类型和程度进行及时纠正,避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脏器功能。
其他脏器功能监测与保护:注意监测患者其他脏器功能,如肝功能、肝功能等。因为肾功能衰竭可能会影响其他脏器功能,同时其他脏器功能异常也可能加重肾功能衰竭。对于有基础肝病或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更加注重对相关脏器功能的监测和保护,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各脏器功能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