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评估心脏性猝死风险的检查有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等;动态心电图监测能捕捉一过性心律失常;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检查通过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其他血液指标判断心肌损伤及电解质、血糖等情况;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某些心脏疾病诊断有独特价值,这些检查可针对不同年龄、有心脏疾病病史等人群评估心脏性猝死风险。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监测)
意义:可以连续记录24-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一过性心律失常。对于怀疑有阵发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性猝死风险的患者非常重要。在不同生活方式下,如运动、睡眠等不同状态下的心电变化都能被监测到,从而更全面地评估心脏电活动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在进行Holter监测时,需要注意电极的正确粘贴和设备的舒适佩戴,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通过Holter监测可以更精确地了解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规律等情况。
心脏超声检查
意义:能够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观察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心肌的厚度、瓣膜的情况以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等。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超声可发现心室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发现室间隔或心室壁增厚等结构异常。不同年龄的人群心脏超声表现不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用于排查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儿童及成人的心脏超声检查则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常见的心脏结构和功能问题进行评估。有心脏疾病病史的人群通过心脏超声可以动态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对于判断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血液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当发生心肌梗死等情况时,这些标志物会升高。对于怀疑有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性猝死风险的患者,血液中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心肌是否有损伤及损伤的程度。不同年龄人群的基础值可能不同,儿童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成人不同,在解读结果时需要考虑年龄因素。有心脏疾病病史且出现胸痛等症状的人群,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能辅助判断是否发生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事件,从而评估心脏性猝死风险。
其他血液指标:如电解质(钾、钠、钙等)、血糖等。电解质紊乱,如严重的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进而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血糖异常,如严重的低血糖或高血糖也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不同年龄人群的电解质和血糖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电解质和血糖水平受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有心脏疾病病史、糖尿病病史等的人群需要关注这些血液指标的变化,因为异常的电解质和血糖水平可能诱发心脏性猝死。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
意义:对于某些心脏疾病的诊断具有独特价值,如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心肌的结构和组织特征。在评估心脏性猝死风险时,能提供更详细的心肌病变信息。不同年龄人群进行CMR检查时需要注意相应的配合要求,儿童可能需要在镇静下进行检查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有心脏疾病病史且通过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人群,CMR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心肌病变情况,从而评估心脏性猝死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