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识别高危人群并积极处理、做好产前保健、加强产房管理与监测以及关注特殊人群等多方面措施来降低羊水栓塞发生风险,保障孕妇分娩安全,包括了解高危人群、正确处理分娩过程、定期产检、注意孕期生活方式、产房具备急救设备并监测生命体征、高龄产妇及有特殊病史孕妇的特别注意等。
一、识别高危因素并积极处理
(一)了解相关高危人群
高龄产妇(年龄≥35岁)、经产妇等属于羊水栓塞的高危人群。高龄产妇的机体各项机能有所下降,子宫肌纤维弹性等可能不如年轻产妇;经产妇可能存在子宫肌层损伤等情况,这些都增加了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
有胎膜早破、人工破膜、宫缩过强或强直性收缩等情况的孕妇也需格外警惕。胎膜早破时,羊水更容易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人工破膜后,羊水进入母体的通道更直接;宫缩过强或强直性收缩会使子宫压力增大,促使羊水更易挤入破损的血管。
(二)正确处理分娩过程
在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合理使用宫缩剂,避免宫缩过强。当出现胎膜早破等情况时,要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密切监测胎心、产妇生命体征等。
二、做好产前保健
(一)定期产检
孕妇应按时进行产前检查,通过产检可以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导致羊水栓塞的潜在问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影响孕妇的血管状态,增加羊水栓塞发生几率,通过产检早期发现并干预,可降低风险。
产检还能了解胎儿发育、胎位等情况,及时发现胎位异常等可能增加难产风险从而间接导致羊水栓塞的因素,以便提前制定合适的分娩方案。
(二)注意孕期生活方式
孕妇要保持合理的体重增长,避免过度肥胖。过度肥胖会增加孕妇的心肺负担等,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等状况,不利于降低羊水栓塞风险。
孕期要适当运动,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量的散步等活动,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心肺功能等,提高身体对分娩的耐受能力。
三、加强产房管理与监测
(一)产房环境与设备准备
产房要具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如氧气供应设备、心肺复苏仪器等,以确保在发生羊水栓塞等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进行抢救。
产房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产妇的影响,为产妇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分娩环境。
(二)产房内监测
产妇进入产房后,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突发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要高度怀疑羊水栓塞的可能,立即启动抢救流程。
四、特殊人群的特别注意事项
(一)高龄产妇
高龄产妇在孕期要更加注重自我保健,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产检和相关检查。由于自身机体机能的下降,对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的耐受能力降低,所以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更多关注和更严密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羊水栓塞的情况。
(二)有既往特殊病史的孕妇
对于有剖宫产史等子宫手术史的孕妇,再次妊娠分娩时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可能增加。这类孕妇在产前要向医生详细告知既往病史,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谨慎的分娩计划,在分娩过程中加强监测和防护措施。
羊水栓塞虽然发生概率相对较低,但通过以上多方面的预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发生的风险,保障孕妇的分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