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前性肾功能衰竭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因素)、临床表现观察(少尿或无尿及原发病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尿素氮与肌酐比值升高等,尿液检查尿比重等升高、尿钠降低)、影像学检查(超声观察肾脏等情况)及补液试验(快速输生理盐水,观察肾功能改善情况,同时注意相关人群的观察)来综合判断。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诱因,但某些疾病可能在不同性别中有不同的发生情况,如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可能间接导致肾前性因素,但这并非绝对的性别相关特异性诱因。
生活方式:询问患者近期的液体摄入情况,包括饮水量、是否有呕吐、腹泻等导致失水的情况;了解患者是否有大量出汗而未及时补充水分的情况;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需询问其近期的活动量及是否有加重心功能不全的情况,因为心功能不全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发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史,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是否有肾脏疾病史;是否有胃肠道疾病导致长期呕吐、腹泻的病史等。
临床表现观察
患者可能出现少尿或无尿的情况,但需注意与肾性及肾后性肾功能衰竭相鉴别。同时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心功能不全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脱水患者可出现皮肤干燥、弹性差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尿素氮(BUN)与肌酐(Cr):血尿素氮与肌酐比值常升高,一般大于20:1。这是因为肾前性因素导致肾灌注不足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对尿素的重吸收相对增多,而对肌酐重吸收较少,所以该比值升高。
电解质: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情况,如脱水时可出现血钠、血钾等电解质的相应变化,但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血常规:若存在脱水情况,可能出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升高,提示血液浓缩。
尿液检查
尿常规:一般尿比重升高,可大于1.020,因为肾前性因素导致肾脏灌注不足时,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多,尿液浓缩,所以尿比重升高。
尿渗透压:尿渗透压也会升高,通常大于500mOsm/L,这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水分增加,尿液中溶质相对浓缩所致。
尿钠:一般尿钠浓度降低,常小于20mmol/L,因为肾前性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钠排出减少。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及血流情况等。肾脏大小一般正常或轻度缩小,通过多普勒超声可评估肾动脉的血流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肾动脉灌注不足的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还可同时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输出量等情况,因为心功能不全是导致肾前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需注意操作的轻柔性,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补液试验
对于怀疑肾前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进行补液试验。一般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00-500ml,若为肾前性肾功能衰竭,在补充血容量后,肾功能可得到改善,表现为尿量增加,血尿素氮、肌酐下降等。但在进行补液试验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防止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补液量需根据体重等因素进行精确计算,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