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由非外伤性因素引发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的常见严重脑血管病,病因包括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管病变、血液系统疾病等,临床表现有突发头痛呕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依出血部位而异的局灶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结合病史等,治疗包括绝对卧床等一般治疗、用甘露醇降颅压、合理调控血压,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平稳控血压、儿童需关注异常表现、有基础病者要控制相关疾病降低复发风险。
一、定义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因素导致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现象,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二、病因
1.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为最常见病因,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壁承受异常压力,易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当血压波动时血管易破裂出血。
2.血管病变: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等血管结构异常疾病,可因血管薄弱或承受压力改变而引发破裂出血;烟雾病等也可增加脑出血风险。
3.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因凝血功能异常,易出现脑内自发性出血。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多有突发头痛、呕吐,头痛常较剧烈,呕吐多为喷射性;出血量大时可迅速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等。
2.局灶症状:依出血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如基底节区出血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脑叶出血可能有癫痫发作、精神症状等表现;脑干出血可出现交叉性瘫痪、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等。
四、诊断
主要依靠头颅CT检查,头颅CT能快速清晰显示脑内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情况,是确诊脑出血的重要影像学依据;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等综合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生命体征稳定,如监测血压、呼吸、心率等。
2.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
3.调控血压:根据患者具体血压情况合理调控,一般需将血压控制在适宜范围,避免血压过高加重出血或过低影响脑灌注。
六、预防
1.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规范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使血压稳定在目标范围内;有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者需积极控制血糖、血脂水平。
2.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适量进行有氧运动;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保持心态平和。
3.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如高血压患者、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等)应定期进行头颅相关检查,早期发现血管病变等问题并干预。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因血管弹性减退、代偿能力下降,需尤其注重血压平稳控制,日常活动应缓慢,防止因血压波动引发脑出血;生活中要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相关建议,定期体检监测脑血管状况。
儿童:儿童脑出血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因素相关,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异常表现,如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等应及时就医,儿科治疗需严格遵循安全护理原则,依据患儿具体病情选择合适诊疗方案。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合并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及降糖治疗方案;合并血液病者需积极治疗基础血液疾病,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以降低脑出血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