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全身性血管病和血液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视网膜血管异常(如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眼部疾病(如视网膜血管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等易患,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长或控制不佳者易出现,儿童眼底出血少见但需排查相关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全身小动脉发生硬化,眼底视网膜的血管也会受到影响。长期高血压会使视网膜血管壁弹性降低、狭窄甚至闭塞,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导致眼底出血。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眼底出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血压长期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病变,这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的微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易发生渗漏和出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眼底出血的风险逐渐增加。据统计,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眼底病变,包括眼底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白血病患者由于异常的白细胞增殖,可能影响正常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是因为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容易出现眼底出血等出血倾向。
视网膜血管异常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比较常见的导致眼底出血的原因。视网膜静脉阻塞可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静脉阻塞后,血液回流受阻,血管内压力升高,容易破裂出血。例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时,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眼底可见大片的出血斑。
视网膜动脉阻塞:虽然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导致眼底出血相关情况。视网膜动脉阻塞会使视网膜缺血,随后可能引发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
眼部疾病
视网膜血管瘤:这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的疾病,视网膜上的血管瘤壁较薄,容易破裂出血。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出现新生血管,新生血管破裂会导致眼底出血,严重影响视力。
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形成后,液化的玻璃体可能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同时也可能导致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视网膜脱离时,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也可能伴随出血情况。
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情况,从而增加眼底出血的风险。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血压波动时更易导致眼底血管损伤出血。同时,老年人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部退行性病变的几率增加,也是眼底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发生眼底病变导致眼底出血。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可能因为孕期身体代谢变化等因素,引发眼底出血相关问题,需要密切监测眼底情况。
儿童:儿童眼底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先天性眼底血管异常、血液病等引起。比如白血病患儿可能出现眼底出血,此时需要结合血液科的相关检查和治疗。对于有眼底出血的儿童,要特别注意排查先天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及时明确病因并干预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