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含多种亚型,病因有遗传因素、电离辐射、病毒感染等,按WHO分级分四级且各级有不同特点,临床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缺损、癫痫等,诊断靠头颅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及病理活检,治疗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综合模式,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神经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为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50%,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不同病理亚型。
二、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遗传综合征相关基因突变可增加发病风险,如携带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的人群,患神经胶质瘤的遗传易感性升高。
2.电离辐射:长期头部接受电离辐射暴露(如职业性放射暴露、儿童期头部放疗史等),会显著提升神经胶质瘤的发病几率。
3.病毒感染:特定病毒感染(如Epstein-Barr病毒等)可能参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三、病理分型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神经胶质瘤分为4级:
Ⅰ级: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侵袭性低,经手术切除有望获得较好预后。
Ⅱ级: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细胞分化较差,具有潜在恶性,复发风险较高。
Ⅲ级:属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介于Ⅱ级与Ⅳ级之间,进展相对较快。
Ⅳ级:即胶质母细胞瘤,为高度恶性肿瘤,侵袭性强,预后较差。
四、临床表现
因肿瘤所在部位及级别不同而有差异,常见表现包括: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多由肿瘤占位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若肿瘤累及运动区可致肢体无力,累及视觉中枢可出现视力障碍,累及语言中枢可引发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等。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癫痫发生率相对更高。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是重要诊断手段,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高级别胶质瘤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强化明显的病灶。
2.病理活检:为确诊金标准,通过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肿瘤的具体分型及恶性程度。
六、治疗方式
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
手术治疗: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以减轻肿瘤占位效应,改善患者症状,同时为后续治疗提供组织学依据。
放射治疗: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肿瘤复发风险,适用于多数神经胶质瘤患者,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
化学治疗:常用药物如替莫唑胺,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常需辅助替莫唑胺化疗,低级别胶质瘤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行化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神经胶质瘤发病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异常相关,治疗需更谨慎评估手术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考虑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人患神经胶质瘤时需充分评估机体耐受性,治疗方案选择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权衡手术、放疗、化疗的获益与风险。
女性患者:妊娠期间发现神经胶质瘤需多学科协作,如妇产科、神经外科、肿瘤科等共同制定方案,兼顾胎儿安全与肿瘤的有效治疗,需密切监测妊娠进展及肿瘤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