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不是独立眼病,由眼部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老年性黄斑变性)和全身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肾病)引发,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需关注相关情况及做好对应防治。
眼部疾病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比较常见的引起眼底出血的原因之一。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由于静脉血流迟缓、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导致视网膜静脉管腔狭窄、阻塞,进而引起眼底出血。例如,有研究发现,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会增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生风险,从而引发眼底出血。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的微血管,导致视网膜微血管通透性增加、闭塞等病变,逐渐发展可出现眼底出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眼底出血的发生率会逐渐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眼底出血的关键,因为长期高血糖会不断损害视网膜血管。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多见于青年男性,可能与结核等感染因素有关。炎症会破坏视网膜血管壁,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患者往往会出现反复的眼底出血情况,早期可能仅有眼前黑影飘动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眼底出血会逐渐加重。
老年性黄斑变性: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其中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较易引起眼底出血。由于黄斑区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导致视力严重下降。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老年人眼底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身疾病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眼底的小动脉发生硬化、痉挛等病变,血管壁弹性减退,当血压波动较大时,容易导致眼底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眼底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增加。例如,长期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眼底检查常可见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等改变。
动脉硬化: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等,会使眼底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液流通不畅,也容易引发眼底出血。动脉硬化与年龄、高脂血症、吸烟等多种因素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进而增加眼底出血的可能性。
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会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是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血友病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眼底出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导致凝血机制异常,容易出现眼底出血等出血倾向。
肾病:某些肾病患者,如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体内代谢产物排泄障碍,会引起一系列的全身代谢紊乱,包括眼部的代谢异常,可能导致眼底血管病变,进而引发眼底出血。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贫血等并发症,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眼底出血的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容易出现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从而增加眼底出血的风险,需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关注血压、血糖等指标的控制;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严格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减少眼底出血的发生;儿童如果患有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疾病,多与结核等感染因素有关,需要积极查找感染源并进行相应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