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是源于黑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其病因与遗传、紫外线暴露、皮肤特征有关;临床表现有皮肤和全身表现;诊断靠皮肤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手术、免疫、靶向治疗;预防需防晒、皮肤监测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与黑色素瘤发病相关,如家族性非典型多发性黑色素瘤-皮肤癌综合征等,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这类人群需更密切关注皮肤变化,定期进行皮肤检查。
紫外线暴露:长期紫外线照射是黑色素瘤的重要诱因,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从事户外工作且未做好防晒措施的人群,皮肤受到紫外线损伤,增加黑素细胞发生恶变的几率。例如,生活在紫外线辐射较强地区、长期进行户外高强度运动的人群,患黑色素瘤风险相对较高。
皮肤特征:皮肤白皙、容易晒伤且不易晒黑的人群,其皮肤对紫外线的防御能力较弱,更易患黑色素瘤。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需格外注重防晒,选择合适的防晒产品,避免皮肤过度暴露在紫外线下。
二、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早期多表现为原有痣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发生改变,如痣的直径突然增大(通常大于6毫米)、形状不规则、颜色不均匀(出现多种颜色混合,如黑色、棕色、红色、白色等)、边界不清晰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结节、溃疡、出血等表现。不同部位的黑色素瘤表现略有差异,发生在足部、手掌等部位的黑色素瘤,由于经常受到摩擦等刺激,更易早期出现变化。
全身表现:晚期黑色素瘤可出现远处转移,转移至不同部位会有相应表现,如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转移至肝脏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皮肤检查:皮肤科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皮肤病变情况,初步判断是否为黑色素瘤。会依据ABCDE法则进行初步筛查,A(Asymmetry)表示不对称,即痣的两部分不对称;B(Borderirregularity)表示边界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呈锯齿状等;C(Colorvariation)表示颜色不均匀,有多种颜色混合;D(Diameter)表示直径大于6毫米;E(Evolution)表示病变在短时间内有变化。
病理活检:是确诊黑色素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部分病变组织或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等特征,以明确是否为黑色素瘤以及其病理类型等。
四、治疗
手术治疗:是黑色素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黑色素瘤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有望达到治愈目的。手术方式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因素决定,如对于早期四肢黑色素瘤可能行局部广泛切除手术等。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如一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可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
靶向治疗:针对黑色素瘤细胞特定的基因突变靶点进行治疗,通过使用靶向药物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等,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五、预防措施
防晒: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通常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外出时使用遮阳伞、太阳镜、穿戴防晒衣物等,同时涂抹高倍数防晒霜,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皮肤监测:定期自我检查皮肤,关注自身痣的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尤其是有黑色素瘤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加强皮肤监测频率,如每1-3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皮肤检查。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患黑色素瘤等疾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