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低二胎胎盘粘连风险,需从孕前准备、孕期保健、产后及随访三方面采取措施。孕前及时治疗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孕期定期产检、避免不必要宫腔操作;产后密切观察胎盘娩出情况并长期随访,高龄产妇及有相关高危因素人群更要严格遵循。
一、孕前准备
1.及时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有子宫内膜炎等基础妇科疾病的女性,孕前应积极治疗。因为子宫内膜炎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胎盘粘连的风险。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患有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女性,二胎发生胎盘粘连的几率明显高于无子宫内膜炎的女性。所以孕前通过规范的抗生素治疗等方法治愈子宫内膜炎等疾病很重要。
有剖宫产史的女性,要充分评估子宫瘢痕情况。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的子宫内膜可能存在缺陷,这会使二胎时胎盘着床异常,增加胎盘粘连的可能性。孕前可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了解子宫瘢痕的厚度、连续性等情况,若发现异常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
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良好的状态,包括子宫内膜的正常代谢。例如,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利于生殖系统的健康维护。一般建议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适量摄入。
适度运动,保持合适体重。肥胖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功能。研究发现,体重指数(BMI)过高的女性,胎盘粘连等妊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会增加。一般建议将BMI控制在18.5-23.9之间。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二、孕期保健
1.定期产检
孕期要按时进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胎盘的位置、形态等情况。在孕中期通过超声可以初步判断胎盘与子宫壁的关系,若发现胎盘位置异常等情况,能及时采取相应的监测和干预措施。一般建议在孕11-13+6周、孕20-24周等阶段进行系统超声检查,密切关注胎盘的状况。
监测血清学指标等。一些血清学指标的变化可能与胎盘粘连等情况有一定关联,通过定期监测可以早期发现潜在问题。例如,某些糖类抗原等指标的异常可能提示胎盘异常情况,但需要结合超声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
孕期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宫腔内手术操作,如不必要的刮宫等。因为宫腔操作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修复不良,增加胎盘粘连的风险。例如,曾经有过多次人工流产刮宫史的女性,二胎发生胎盘粘连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孕期要特别注意避免这类不必要的宫腔操作。
三、产后及随访
1.产后观察
产后要密切观察胎盘娩出情况。正常胎盘娩出应该是完整的,如果发现胎盘娩出不完整,要及时查找原因,警惕胎盘粘连等情况。一旦怀疑有胎盘粘连,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徒手剥离胎盘等,但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2.长期随访
对于有过胎盘粘连高危因素的女性,产后要进行长期随访。关注生殖系统的恢复情况以及再次妊娠时的风险。比如,有过二胎胎盘粘连经历的女性,再次妊娠前要更加严格地进行孕前评估和孕期监测,因为再次发生胎盘粘连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特殊人群方面,高龄产妇发生胎盘粘连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更要严格做好孕前准备和孕期保健。同时,有过多次流产史、剖宫产史等的女性属于胎盘粘连的高危人群,在孕前、孕期和产后都要给予更多关注,严格按照上述预防措施进行操作,以最大程度降低二胎胎盘粘连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