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型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有发作性胸痛等症状,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需与其他胸痛疾病鉴别,治疗分发作时和缓解期,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预防。
一、定义
心绞痛型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见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上形成斑块,随着斑块逐渐增大,会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当心脏负荷增加时,心肌耗氧量增多,而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增加供血,就会引发心肌缺血,从而诱发心绞痛。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女性患者有时疼痛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心肌缺血的表现。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饱食等都可能诱发发作。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2.体征:发作时可能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等体征,但缓解后多无明显异常。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静息时心电图可能无异常,发作时可见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2.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来辅助诊断。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部位、程度等情况。
五、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引起胸痛的疾病相鉴别,如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胃食管反流病等。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多与呼吸有关,肋间神经痛疼痛多沿神经走行,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常伴有反酸、烧心等消化系统症状,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可进行鉴别。
六、治疗原则
1.发作时的治疗: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在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也可使用硝酸甘油等药物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缺血。
2.缓解期的治疗
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饮食和运动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运动要适度,女性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等。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要严格遵循生活方式调整的建议。
药物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等药物进行治疗。
介入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外科治疗: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外科手术治疗。
七、预防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
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高血压患者要遵循医嘱进行降压治疗,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略有不同,老年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低等。
血脂:调节血脂水平,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使用降脂药物,并注意饮食中脂肪的摄入。
血糖: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对血管的损害,不同年龄和病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不同。
2.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
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