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是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性个体引发的无器质性病变基础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有分离性障碍(如情感爆发、遗忘等)和转换性障碍(如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等),病因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及易感个性特点,诊断需综合采集病史等并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有心理治疗(暗示、认知行为、精神分析)和药物对症处理,特殊人群中儿童与家庭学校因素相关、老年与社会角色变化等相关、女性特定生理期等易现症状需相应关注。
一、定义
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具有易感个性的个体而引起的精神障碍,旧称歇斯底里,属分离障碍与转换障碍范畴,其症状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二、临床表现
(一)分离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意识、记忆、身份、感知等方面的分离症状。例如情感爆发,患者可在受刺激后突然出现哭笑无常、捶胸顿足、满地打滚等情绪发泄表现;遗忘可表现为对重要生活事件的部分或完全遗忘;神游症表现为突然外出漫游,历时数小时至数周,清醒后对漫游过程不能回忆;附体体验则表现为患者自称被神灵、已故亲人等附体并以其口吻说话等。
(二)转换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等功能障碍。如运动障碍可出现肢体瘫痪、不能站立或行走、震颤、抽搐等;感觉障碍可表现为失明、失聪、躯体感觉缺失等,但其功能障碍不符合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且缺乏相应器质性病变的病理基础。
三、病因
(一)心理社会因素
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婚姻变故等)、内心矛盾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常是引发癔症的直接诱因。例如,长期处于压抑、焦虑的心理状态下,个体可能通过癔症症状来释放内心压力或获得关注。
(二)个性特点
具有易感个性的人群更易罹患癔症,这类人群通常情感丰富、情绪不稳定、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其心理防御机制常以不成熟的方式应对外界刺激。
四、诊断
需综合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首先排除神经系统病变、癫痫、躯体疾病等器质性病变。通过详细了解患者发病的精神诱因、症状表现的特点(如症状的夸张性、多变性等)以及个性特征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借助心理测评等辅助手段协助判断。
五、治疗原则
(一)心理治疗
1.暗示治疗:利用患者的易受暗示性,通过言语暗示或配合适当的理疗、针刺等方法,使症状得以缓解。例如对转换性运动障碍患者,可给予言语暗示结合轻度刺激诱导其功能恢复。
2.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的个性缺陷,纠正错误的认知模式,学会以更健康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冲突。
3.精神分析治疗:探寻患者潜意识中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引导其将潜意识内容意识化,从而缓解症状。
(二)药物对症处理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药物,如伴有焦虑、抑郁情绪时可酌情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但需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癔症
儿童癔症多与家庭环境、学校压力等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家长及教师应避免过度关注引发暗示,通过营造轻松的环境、正面引导等方式帮助儿童缓解心理压力,减少癔症症状的发生。
(二)老年癔症
老年人罹患癔症常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变化、孤独感、躯体疾病等因素相关,需关注其心理社会状态,积极排查可能合并的躯体疾病,在心理治疗基础上兼顾躯体健康的管理,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怀和社会支持。
(三)女性癔症
女性在情绪易波动的生理期、孕期、围绝经期等阶段,因内分泌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更易出现癔症症状,需注重心理疏导,帮助其合理应对激素变化带来的心理影响,引导其采用健康的方式调节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