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下疝脊髓空洞会引发神经系统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有疼痛(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不同表现)、感觉障碍(温度觉障碍及相对较轻的触觉障碍)、运动障碍(肌肉无力、逐渐加重并致肌肉萎缩);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包括皮肤改变(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不同表现)、二便功能障碍(排尿障碍有尿频、尿急、尿失禁或尿潴留,排便障碍有便秘或大便失禁)。
一、神经系统症状
疼痛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患者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哭闹、烦躁等,成人则多能明确描述疼痛部位。一般表现为颈部、肩部、上肢等部位的放射性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刺痛等。研究表明,小脑下疝导致脊髓空洞时,空洞影响脊髓感觉传导通路,从而引发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会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
性别因素: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差异会显著影响疼痛的发生,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疼痛敏感度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不过这与小脑下疝脊髓空洞本身的关联不大。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姿势等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疼痛症状,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部肌肉紧张,会使脊髓空洞相关疼痛更加明显。
病史:有小脑下疝病史的患者出现脊髓空洞相关疼痛时,要考虑病情进展的可能。
感觉障碍
温度觉障碍:患者可出现病变节段以下痛、温度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保留的分离性感觉障碍。例如,患者可能感觉不到热水的温度,容易被烫伤,但能感觉到物体的触碰。这是因为脊髓空洞影响了脊髓内管理痛、温度觉的神经纤维,而触觉纤维相对保留。
触觉障碍: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触觉的轻度减退,不过相对温度觉障碍来说,程度较轻。这是由于空洞对不同神经纤维影响程度不同导致的。
运动障碍
肌肉无力:病变节段以下的肌肉可出现无力症状,上肢肌肉无力可表现为持物不稳、精细动作困难等;下肢肌肉无力则会出现行走费力、易摔倒等情况。随着病情发展,肌肉无力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这是因为脊髓空洞影响了运动神经元的传导,导致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正常的神经冲动,从而出现无力。
肌肉萎缩:长期的肌肉无力会导致肌肉萎缩,早期可能表现为手部小肌肉萎缩,逐渐可累及上肢及下肢肌肉。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加重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的活动能力进一步下降。
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皮肤改变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皮肤改变可能不太明显,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且修复能力较强,但随着病情进展也会逐渐出现。成人则可能较早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等情况。由于脊髓空洞影响自主神经对皮肤血管和汗腺的调节,导致皮肤营养障碍。
性别因素:女性皮肤本身相对男性更细腻,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时,女性可能会更早发现皮肤的一些细微变化,如皮肤色泽改变等,但这并非绝对的性别特异性表现。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刺激性物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皮肤改变,比如经常接触化学制剂的人群,皮肤营养障碍情况可能更严重。
病史:有小脑下疝脊髓空洞病史的患者,若出现皮肤改变,要考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病情的相关性。
二便功能障碍
排尿障碍:可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情况。尿频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是指有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控制;尿失禁是尿液不自主流出;尿潴留则是膀胱内尿液不能正常排出。这是因为脊髓空洞影响了脊髓对膀胱排尿中枢的调节,导致排尿反射异常。
排便障碍:可能出现便秘或大便失禁。便秘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干结;大便失禁则是粪便不自主排出。这是由于脊髓空洞影响了脊髓对肠道排便功能的调节,使得肠道蠕动和排便反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