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脑积水是因先天性因素致脑脊液在脑内积聚过多,引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的疾病,发病机制涉胚胎发育与遗传因素,婴儿期有头颅增大等表现,儿童期有头痛等表现,可通过超声、CT、MRI诊断,手术可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婴儿患者需注意护理及手术风险,儿童患者要关注心理及术后康复。
一、发病机制
胚胎发育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神经管闭合不全等情况可能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通路。例如,胎儿时期脉络丛产生脑脊液的速度异常,或者脑脊液循环通路中的某一部位(如脑室系统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通道)发育异常,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或循环受阻,进而使脑脊液在脑内积聚。
遗传因素:部分先天性脑积水可能与遗传有关,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脑脊液的正常代谢和循环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二、临床表现
婴儿期表现:
头颅增大: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头颅进行性增大,头围大于同龄正常婴儿。这是因为婴儿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力增高促使头颅扩张。
前囟扩大、膨出:前囟饱满、紧张,隆起明显,与正常婴儿前囟的状态不同。
落日征:眼球向下转,上部巩膜外露,类似落日样,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眼球运动神经受压等因素引起。
发育迟缓:可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身体运动发育落后等情况,如坐、站、走等大运动发育较正常儿童晚,语言发育也可能受影响。
儿童期表现: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视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表现,还可能伴有行为异常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超声:可作为婴儿先天性脑积水的初步筛查方法,能观察脑室的大小等情况。例如,可发现脑室扩大等异常。
头颅CT:能清晰显示脑室系统的形态和大小,明确脑室扩大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脑部结构异常,如是否有颅内肿瘤等病变导致的脑积水。
头颅MRI:对脑部结构的显示更为清晰,能更准确地评估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情况,有助于发现一些细微的结构异常,对于先天性脑积水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先天性脑积水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到腹腔,利用腹腔的腹膜来吸收脑脊液,从而缓解颅内高压。但对于婴儿等特殊人群,手术需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等情况,要选择合适的分流管等设备,并密切关注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分流管堵塞、感染等。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先天性脑积水,通过在第三脑室底制造一个瘘口,使脑脊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从而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患者:
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头部的清洁,避免感染,因为婴儿皮肤娇嫩,且术后伤口等情况需要特别护理。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的头颅大小、前囟情况、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喂养时要注意避免呛咳等情况,保证婴儿营养摄入,促进其生长发育,但由于可能存在发育迟缓等情况,需要根据婴儿的具体发育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喂养计划。
手术风险:婴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医生在术前需要充分评估婴儿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儿童患者:
心理方面:儿童可能会因为疾病和手术等产生心理压力,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儿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减少儿童的心理负担。
术后康复:儿童在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包括认知功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以促进其身体和智力的恢复,但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避免过度训练等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