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测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病因治疗(针对肾前、肾性、肾后因素分别处理)和肾脏替代治疗(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医护人员需关注新生儿特殊生理特点,家长要配合治疗护理。
一、一般治疗
1.监测与支持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新生儿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尿量、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新生儿肾功能不成熟,对内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差,严格监测能早期发现异常并干预。
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至关重要。根据患儿的入量、出量、体重等情况调整液体摄入量,避免液体过多或过少。例如,当存在高钾血症时,需采取措施降低血钾水平,可通过限制钾摄入、使用药物(如钙剂、碳酸氢钠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专业医嘱)等方式,因为新生儿血钾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影响心脏功能和整体预后。
二、病因治疗
1.肾前性因素
纠正低灌注:如果是由于围生期缺氧、失血、休克等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积极纠正低灌注状态。如通过输血、补液等措施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新生儿围生期容易出现缺氧、失血等情况,及时纠正低灌注能防止肾脏进一步受损,因为肾前性因素主要是肾脏灌注不足,早期恢复灌注可使肾功能恢复可能性增大。
2.肾性因素
药物相关肾损害:如果是药物引起的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需立即停用相关肾毒性药物。新生儿肝脏和肾脏代谢排泄功能不完善,对药物耐受性差,使用肾毒性药物后易出现肾损害,所以及时停药是关键的第一步。
溶血尿毒综合征等:对于溶血尿毒综合征等疾病导致的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需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如采取抗凝等治疗措施,因为溶血尿毒综合征会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抗凝等治疗有助于改善微血管内凝血情况,从而可能改善肾脏功能。
3.肾后性因素
解除梗阻:如果是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如先天性尿路梗阻等情况,需要及时解除梗阻。可通过手术等方式,如对于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矫治,因为肾后性因素是由于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影响肾功能,解除梗阻能恢复尿液正常排出,使肾功能得以改善。
三、肾脏替代治疗
1.血液净化治疗
腹膜透析:适用于一些情况相对稳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新生儿。腹膜透析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灌注透析液来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多余水分和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新生儿腹腔相对容量较小,但腹膜透析相对操作简便,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在床边进行,适合一些病情不宜进行血液透析的新生儿。
血液透析:对于病情较重、需要更高效清除溶质和水分的新生儿可能会用到血液透析。但新生儿血管细,建立血管通路相对困难,且对治疗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更敏感,需要精细操作和密切监测。血液透析能快速有效地清除体内过多的毒素和水分,纠正内环境紊乱,但要注意新生儿的耐受性和并发症的预防,如出血、感染等。
特殊人群(新生儿)温馨提示
新生儿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医护人员需特别注意其特殊的生理特点。由于新生儿皮肤薄嫩,在进行静脉穿刺等操作时要格外轻柔,避免损伤。在护理过程中要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因为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感染易加重病情。同时,要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喂养,保证营养供给,由于肾功能衰竭时代谢紊乱,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机能,但要根据病情调整喂养方式和营养成分的供给,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家长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了解病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必要性,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新生儿的治疗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