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防治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感染性因素中,病原菌上行感染最常见,血行与淋巴感染较少见;宿主易感因素里,解剖结构异常、免疫力低下及遗传基因因素均会增加患病风险;医源性因素方面,器械操作与检查、药物影响可能引发感染;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因生理特点或基础疾病,感染风险更高,需加强监测。预防上,非药物干预措施很重要;治疗时,确诊后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敏感抗生素,疗程通常14天,复杂病例需延长疗程或联合用药,且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对反复发作患者,需排查解剖结构异常或代谢性疾病,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或尿动力学评估。若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
一、感染性因素
1.病原菌上行感染
肾盂肾炎主要由细菌经尿道逆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占比约80%)、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女性因尿道短且直、与阴道及肛门距离近,更易发生感染。性生活活跃、使用导尿管或留置器械者风险显著增加。此外,膀胱输尿管反流(尿液逆流至肾脏)可加剧感染扩散,儿童及孕妇因生理结构变化更易出现反流现象。
2.血行感染与淋巴感染
虽较少见,但败血症、皮肤感染或心内膜炎的病原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肾脏。淋巴途径感染多见于盆腔或腹腔炎症累及肾脏,但临床证据有限。
二、宿主易感因素
1.解剖结构异常
泌尿系统梗阻(如肾结石、前列腺增生、肿瘤压迫)是肾盂肾炎的重要诱因。梗阻导致尿液滞留,细菌繁殖加速,同时降低局部抗菌能力。孕妇因子宫压迫输尿管,易发生生理性梗阻,需特别注意。
2.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或化疗患者,因免疫功能受损,更易发生感染且病程易迁延。
3.遗传与基因因素
部分人群存在基因缺陷(如补体系统异常、白细胞功能缺陷),导致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下降,增加复发风险。
三、医源性因素
1.器械操作与检查
导尿管留置、膀胱镜检查、肾盂造影等侵入性操作可能破坏尿道黏膜屏障,将外界细菌带入泌尿系统。操作后需严格无菌护理,并短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需医生评估)。
2.药物影响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此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能掩盖发热症状,延误诊断。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
孕期激素变化导致输尿管平滑肌松弛,易发生尿液滞留和反流。建议定期产检,监测尿常规,出现尿频、尿急、腰痛等症状时立即就医,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害的药物。
2.儿童
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如重复肾、马蹄肾)是儿童肾盂肾炎的常见原因。若反复发热伴尿路刺激症状,需警惕反流性肾病,需通过超声或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确诊。
3.老年人
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等疾病在老年人群中高发,增加感染风险。建议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糖和尿培养,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
五、预防与治疗建议
1.非药物干预
保持会阴部清洁,女性便后从前向后擦拭;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促进排尿;避免憋尿;性生活后及时排尿。
2.药物治疗
确诊后需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疗程通常为14天。复杂病例(如合并梗阻、糖尿病)需延长疗程或联合用药。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尿常规和尿培养,确保感染彻底清除。
3.长期管理
对反复发作患者,需排查解剖结构异常或代谢性疾病(如高钙血症)。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或尿动力学评估。
肾盂肾炎的防治需综合考虑感染途径、宿主易感性和医源性因素。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测,及时干预基础疾病,避免感染恶化。若出现发热、腰痛、尿频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肾瘢痕或慢性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