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标准和病理诊断标准,临床诊断涉及糖尿病病史、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肾小球滤过率,病理诊断有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下表现,特殊人群如儿童和老年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进展快需特殊评估指标和严格控糖,老年合并多种病需综合考虑制定方案。
一、临床诊断标准
1.糖尿病病史
糖尿病肾病多见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一般来说,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增加,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在较短病程(如1-2年)就出现糖尿病肾病相关表现,这与患者的个体差异、血糖控制情况等有关。例如,一些年轻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较快出现糖尿病肾病。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
早期:UAER处于20-299mg/24h之间,且呈间歇性增高,这一阶段称为微量白蛋白尿期。此时肾小球已出现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等,但临床上可能无明显的肾脏病相关症状,需要通过定期检测尿白蛋白来发现。对于糖尿病患者,建议至少每年检测一次尿白蛋白排泄率,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
临床期:当UAER大于300mg/24h时,称为大量白蛋白尿期,此时患者的尿中会出现大量白蛋白,临床上可表现为明显的蛋白尿,患者可能出现水肿等症状,肾功能逐渐减退。
3.肾小球滤过率(eGFR)
eGFR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eGFR可能正常或升高,随着病情进展,eGFR逐渐下降。通过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公式(如MDRD公式或CKD-EPI公式)来计算eGFR,当eGFR下降并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时,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例如,MDRD公式计算eGFR的公式为:eGFR(ml/min/1.73m2)=186×(Scr)^(-1.154)×(年龄)^(-0.203)×(0.742女性),其中Scr为血清肌酐。
二、病理诊断标准
1.光镜下表现
肾小球病变: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这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随着病情进展,基底膜增厚逐渐加重。还可见系膜区基质增多,系膜细胞增生,严重时可导致肾小球硬化。此外,可能出现肾小管间质病变,如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基底膜增厚等,间质可见纤维化。
肾小动脉病变:肾小动脉玻璃样变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这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细胞外基质沉积等有关。
2.免疫荧光表现
可见肾小球基底膜有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沉积,以IgG沉积最为常见,这有助于糖尿病肾病与其他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
3.电镜下表现
主要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并有钉突形成(早期),后期基底膜增厚更为明显,呈虫蚀样改变等。同时,系膜区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可能进展较快。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除了常规监测尿白蛋白排泄率和eGFR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特别注意检测指标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要根据儿童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准确评估肾功能相关指标。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对儿童糖尿病患者肾脏的损害更为严重,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显著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2.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会增加糖尿病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复杂性。在评估尿白蛋白排泄率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肾功能生理性减退等因素,可能需要多次检测尿白蛋白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肾病。同时,老年患者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时,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因为多种基础疾病可能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增加,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