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高的原因包括肾脏疾病和非肾脏疾病相关原因。肾脏疾病中肾小球疾病的原发性如微小病变性肾病等,继发性如糖尿病肾病等;肾小管-间质疾病的间质性肾炎如药物性、感染相关性等。非肾脏疾病中全身性疾病的多发性骨髓瘤、剧烈运动、发热等均可导致尿蛋白高。
一、肾脏疾病相关原因
1.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例如微小病变性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和分子屏障受损有关,导致尿蛋白漏出增加。在儿童中,微小病变性肾病是常见的引起大量蛋白尿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研究表明约80%的儿童肾病综合征由微小病变性肾病引起,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引起系膜细胞增殖和基质增多,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导致尿蛋白升高。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其病理改变的程度和范围会影响尿蛋白的程度,一般来说,病理损伤越重,尿蛋白往往越高。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病理上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增厚,从而导致尿蛋白增加。研究发现,膜性肾病患者的尿蛋白量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糖尿病肾病:常见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肾病。其发病机制与高血糖引起的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糖基化终产物形成、细胞因子参与等有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尿蛋白逐渐增加,早期可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后期发展为大量蛋白尿,进而导致肾功能逐渐恶化。
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期女性,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引起的免疫性损伤。自身抗体产生导致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引起尿蛋白升高。不同亚型的狼疮性肾炎尿蛋白表现不同,例如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往往尿蛋白量较多。
2.肾小管-间质疾病
间质性肾炎:
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如使用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可直接或通过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管-间质。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例,其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同时破坏肾小管基底膜,导致尿蛋白漏出。不同药物引起间质性肾炎的机制和表现有所差异,一般在用药后一定时间内出现尿蛋白升高、肾功能异常等表现。
感染相关性间质性肾炎,如细菌、病毒等感染累及肾脏间质,引起炎症反应。例如肾盂肾炎,细菌感染肾盂肾间质,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影响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从而出现尿蛋白升高,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
二、非肾脏疾病相关原因
1.全身性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
这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异常增殖的浆细胞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可从尿中排出,形成轻链蛋白尿。患者除了尿蛋白高外,还可伴有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等表现,血液中可检测到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剧烈运动:
短时间内进行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尿蛋白升高。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滤过增多。一般休息后尿蛋白可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多见于健康人群在剧烈运动后,例如运动员在赛前进行高强度训练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尿蛋白升高,但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再次检查往往恢复正常。
2.其他因素
发热:
体温升高时,机体代谢加快,肾血流量改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同时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相对降低,从而导致尿蛋白暂时升高。常见于各种感染引起的发热,体温恢复正常后,尿蛋白一般可恢复正常水平。例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时,可能出现尿蛋白轻度升高,待感染控制、体温恢复正常后,复查尿常规尿蛋白可转为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