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毛滴虫病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疾病,阴道毛滴虫适宜在特定温湿环境生存,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和间接传播,女性患者有无症状携带、分泌物异常、外阴瘙痒等表现,男性患者有无症状携带、尿道瘙痒等表现,诊断方法有生理盐水涂片法、培养法、核酸检测等,治疗需男女同时用甲硝唑或替硝唑,不同人群感染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安全性行为、公共场所防护。
一、定义
阴道毛滴虫病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疾病。阴道毛滴虫是一种厌氧的寄生原虫,主要寄生在女性阴道和尿道,也可感染男性的尿道、前列腺等部位。
二、病原体特点
阴道毛滴虫体型呈梨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0-30μm,有鞭毛,能活动。它适宜在温度25-40℃、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在半干燥环境中只能存活数小时,在普通肥皂水中也能存活45-120分钟。
三、传播途径
1.性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性活跃人群中容易相互传播。
2.间接传播:通过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马桶等间接传播,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一般需要在特定的潮湿且符合阴道毛滴虫生存条件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传播。
四、临床表现
(一)女性患者
1.无症状携带者:约有50%的女性感染阴道毛滴虫后无明显症状,但仍可作为传染源传播给他人。
2.有症状者
阴道分泌物异常:白带增多,可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颜色可呈灰黄色、黄白色等。
外阴瘙痒:外阴及阴道有瘙痒感,瘙痒程度不一,常在月经前后、性交后加重。
其他: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若同时合并其他细菌感染,症状可能加重。
(二)男性患者
1.无症状携带者:部分男性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成为传染源。
2.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尿道瘙痒、刺痛,有稀薄的脓性分泌物,排尿时症状加重,偶尔可引起附睾炎等。
五、诊断方法
1.生理盐水涂片法:取阴道后穹窿分泌物、尿道分泌物或前列腺液,滴于载玻片上,加少量生理盐水后镜检,可发现活动的阴道毛滴虫,这是最常用的简便诊断方法。
2.培养法:对于症状可疑但生理盐水涂片法阴性者,可采用培养法,其准确性较高,但操作相对复杂。
3.核酸检测:利用PCR等核酸检测技术检测阴道毛滴虫的核酸,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疑难病例的诊断。
六、治疗
一旦确诊阴道毛滴虫病,男女双方需同时治疗,以避免相互传播。常用的治疗药物是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同时,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也应接受检查和治疗,防止重复感染。
七、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一)女性
1.育龄女性:妊娠女性感染阴道毛滴虫可能会增加早产、胎膜早破等风险,所以妊娠女性若确诊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感染阴道毛滴虫后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需积极治疗,治疗时要考虑到雌激素水平低对阴道局部环境的影响,可在必要时适当补充雌激素以改善阴道局部环境,辅助治疗。
(二)男性
1.成年男性:一般治疗相对简单,但需注意规范用药,遵循医嘱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转为慢性感染或成为传染源。
2.儿童:儿童感染阴道毛滴虫较为罕见,多因间接传播引起,如使用公共浴具等。若儿童疑似感染,需谨慎诊断和治疗,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
八、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内裤宜用开水烫洗,避免使用公共浴具,提倡淋浴。
2.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阴道毛滴虫病的风险,同时,应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固定性伴侣。
3.公共场所注意:在公共游泳池、浴池等场所,要注意自身防护,不使用公共的毛巾、浴盆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