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高按成因分为肾小球性(肾小球病变致滤过膜通透性增多大分子蛋白漏出,常见原发、继发肾小球病如糖尿病肾病等)、肾小管性(肾小管因感染中毒等结构功能受损致小分子蛋白重吸收障,如间质性肾炎等)、混合性(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溢出性(体内异常蛋白经滤过超肾小管重吸收,如多发性骨髓瘤轻链等)、组织性(肾组织代谢等释蛋白)、生理性包括功能性(健康人剧烈运动等诱因致暂时蛋白尿)和体位性(青少年直立时增多平卧减少)、妊娠相关性(妊娠高血压等致),临床需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尿常规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明确病因采取措施。
一、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成,正常情况下仅允许少量小分子蛋白通过。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使原本不能通过的大分子蛋白(如白蛋白等)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导致尿蛋白升高。常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不同病因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机制各异,例如糖尿病肾病是因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微循环障碍、基底膜增厚等,使蛋白滤过异常。
二、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主要负责重吸收原尿中的小分子蛋白,当肾小管因感染、中毒等因素发生结构或功能受损时,重吸收能力下降,导致小分子蛋白(如β?微球蛋白等)在尿中排出增多。常见病因包括间质性肾炎、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或重金属中毒损伤肾小管、遗传性肾小管疾病等,例如间质性肾炎可引起肾小管间质炎症,影响其正常重吸收功能,进而出现尿蛋白升高。
三、混合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时,可出现混合性蛋白尿,即肾小球滤过的大分子蛋白和肾小管重吸收障碍的小分子蛋白均增多。常见于肾小球疾病后期累及肾小管,或全身性疾病同时损害肾小球和肾小管,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晚期可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导致混合性蛋白尿。
四、溢出性蛋白尿
体内某些组织产生异常蛋白,经肾小球滤过,但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从而从尿中排出。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这些轻链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但肾小管无法全部重吸收,导致尿中出现大量轻链蛋白;此外,横纹肌溶解症时释放的肌红蛋白等异常蛋白也可通过此机制引起溢出性蛋白尿。
五、组织性蛋白尿
肾组织本身代谢产生的蛋白和肾组织破坏释出的蛋白,以及肾小管分泌的蛋白等进入尿液形成组织性蛋白尿。通常此类蛋白尿含量较少,在肾脏病变较轻时可能不显著,但在某些肾脏疾病进展过程中也可能参与尿蛋白升高的机制,例如肾肿瘤时肾组织破坏可释放相关蛋白进入尿液。
六、生理性蛋白尿
1.功能性蛋白尿:多发生于健康人,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紧张等情况下,可导致暂时性蛋白尿。机制可能与剧烈运动时肾血管痉挛、充血,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有关;发热时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升高,也可能引起蛋白漏出增加,一般诱因去除后蛋白尿可消失。
2.体位性蛋白尿:常见于青少年,直立或脊柱前凸姿势时尿蛋白排出增加,平卧时尿蛋白减少或消失。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直立时肾静脉受压、肾下移等导致肾小球滤过位置改变有关,一般需通过长时间卧位和直立位尿液检查来鉴别。
七、妊娠相关性蛋白尿
妊娠期女性可能出现蛋白尿,部分属于生理性,但也需警惕病理性情况。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肾小球滤过膜缺血、通透性增加,导致蛋白漏出;此外,妊娠合并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等)也可引起尿蛋白升高,需结合孕妇具体情况进行鉴别诊断。
不同原因导致的尿蛋白高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如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肾活检等)综合判断,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