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和白内障均为常见眼部疾病,青光眼按类型有不同症状表现,如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前驱期、急性发作期等不同阶段表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隐匿,先天性青光眼分婴幼儿型和青少年型有相应症状;白内障按类型也各有症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分皮质性、核性、后囊下白内障等期表现,先天性白内障多为遗传性,外伤性白内障有明确外伤史,并发性白内障由眼部其他疾病引起。
前驱期:在发作前常有情绪激动、暗室停留过久、长时间阅读等诱因,表现为轻度眼胀、头痛、视物模糊,虹视(看灯光时有彩虹样光环),眼部轻度充血,角膜轻度雾状混浊,前房浅,瞳孔稍大,眼压轻度升高,休息后可自行缓解。
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剧烈头痛、眼痛、视力急剧下降,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眼部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呈雾状混浊,前房极浅,瞳孔中等度散大,常呈竖椭圆形,对光反射消失,眼压明显升高,多在50mmHg以上。
间歇期:小发作后自行缓解,房角重新开放或大部分开放,眼压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随时有再次发作的可能。
慢性期:由急性大发作或反复小发作迁延而来,房角广泛粘连(粘连范围>180°),眼压中度升高,眼底可见青光眼性视盘凹陷,视野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损。
绝对期:青光眼晚期,视力完全丧失,眼压持续升高,可出现角膜变性、大泡性角膜炎、眼球萎缩等。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隐匿,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当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视力模糊、眼胀、头痛等症状,晚期视野缩小,最终导致失明。眼压升高,房角始终开放,眼底可见视盘凹陷进行性扩大和加深,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视野检查可见典型的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如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鼻侧阶梯、管状视野等。
先天性青光眼:婴幼儿型青光眼多在出生后不久发病,表现为畏光、流泪、眼睑痉挛,角膜增大、混浊(直径>12mm)、水肿,前房深,眼压升高。青少年型青光眼发病类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在青春期前发病者,常被家长忽视,多在视力差或出现其他眼部异常时才被发现,可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疲劳、眼胀等,眼压升高,视盘凹陷进行性扩大,视野缺损。
白内障症状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皮质性白内障:按发展过程分为四期。初发期:晶状体皮质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早期周边部皮质混浊,一般不影响视力。膨胀期(未成熟期):晶状体混浊加重,皮质吸水肿胀,晶状体体积增大,前房变浅,有闭角型青光眼体质的患者此时可诱发青光眼发作,视力明显减退,眼底不能窥入。成熟期:晶状体完全混浊,呈乳白色,视力可降至手动或光感,前房深度恢复正常,虹膜投影消失。过熟期:晶状体皮质溶解液化,呈乳白色,核下沉,晶状体体积缩小,前囊膜皱缩,可出现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晶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等并发症。
核性白内障:晶状体核混浊,早期因核屈光力增强,可出现近视度数增加,远视力逐渐下降,核性白内障的混浊从胚胎核开始,逐渐扩展至成人核,颜色逐渐加深,呈黄褐色、棕色甚至黑色,一般进展较慢。
后囊下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后囊膜下,早期即可出现明显视力障碍,因混浊位于视轴区,所以即使晶状体混浊程度较轻,也会严重影响视力,晶状体后囊膜下可见棕黄色混浊,常伴有晶状体皮质混浊。
先天性白内障:多为遗传性疾病,可单眼或双眼发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根据混浊部位分为前极白内障、后极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全白内障等。患儿可出现视力下降、斜视、眼球震颤等,严重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
外伤性白内障:有明确的外伤史,如眼球顿挫伤、穿通伤、辐射伤等,根据外伤性质和程度不同,晶状体混浊表现多样,可出现局限性混浊、弥漫性混浊、晶状体囊膜破裂等,视力可不同程度下降。
并发性白内障:由眼部其他疾病引起,如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高度近视等,晶状体混浊多从后囊膜下开始,逐渐向皮质发展,视力逐渐下降,同时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应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