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治疗需进行创面评估与分期处理,依不同分期采取相应措施;要减轻压迫并做好体位管理,定时翻身、用减压设备;进行创面护理与湿性愈合,应用湿性敷料、清创抗感染;注重营养支持,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饮食;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需各有注意事项,综合多方面措施促进褥疮治疗与康复。
一、创面评估与分期处理
评估:首先要对褥疮的创面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创面的大小、深度、是否感染以及周围皮肤状况等。例如,根据褥疮的国际分期,Ⅰ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或麻木,皮肤完整;Ⅱ期是表皮或真皮部分缺损;Ⅲ期为全层皮肤缺损,可见皮下脂肪,但骨骼、肌腱未外露;Ⅳ期则是全层皮肤及组织缺损,伴有骨骼、肌腱等外露。
分期处理:对于Ⅰ期褥疮,主要是解除压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可通过定时翻身、使用减压床垫等方法;Ⅱ期褥疮如果创面较小且没有感染,可采用清创后局部使用湿性愈合敷料等;Ⅲ期和Ⅳ期褥疮可能需要更专业的清创处理,如外科清创、酶学清创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创面清洁,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
二、减轻压迫与体位管理
定时翻身:对于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定时翻身是预防和治疗褥疮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每1-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例如,对于卧床患者,可以采用侧卧30°角的姿势,同时在骨隆突处使用软枕等进行支撑减压。
使用减压辅助设备:如充气式床垫、泡沫减压垫等。充气式床垫可以通过交替充气和放气来改变身体与床垫的接触部位,分散压力;泡沫减压垫则可以局部降低压力,减轻对皮肤的压迫。
三、创面护理与湿性愈合
湿性愈合敷料的应用:湿性愈合环境有利于创面愈合,常用的湿性愈合敷料有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等。水胶体敷料可以吸收创面渗出液,形成湿性环境,促进表皮细胞生长;藻酸盐敷料对于有较多渗出液的创面效果较好,能够吸收渗出液并形成凝胶,保持创面湿润。
清创与抗感染:如果创面有感染迹象,如出现脓性分泌物、创面周围红肿加重等,需要进行清创处理。清创可以去除坏死组织和污染物,常用的清创方法有外科清创(使用手术刀等清除坏死组织)、机械清创(通过生理盐水冲洗等)等。同时,根据感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抗感染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医疗规范,避免滥用。
四、营养支持
合理饮食:充足的营养对于褥疮的愈合至关重要。患者需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蛋白质是创面修复的重要物质基础,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维生素C、维生素A等对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维生素C可以从新鲜水果(如橙子、柠檬等)和蔬菜(如青椒、西兰花等)中获取,维生素A可以从动物肝脏、胡萝卜等食物中获取;矿物质如锌等也参与创面的修复过程,可以从坚果、贝类等食物中摄取。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等方式保证营养供应。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薄、弹性差,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更容易发生褥疮且愈合较慢。在护理时要更加精心,定时翻身要轻柔,选择合适的减压设备,同时要密切观察皮肤状况,一旦发现皮肤有异常变化要及时处理。
儿童:儿科患者发生褥疮相对较少,但对于长期卧床的儿童,如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活动受限的儿童,同样需要注意定时翻身,使用适合儿童体型的减压设备。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皮肤的护理产品,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敷料等。
肥胖人群: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局部压力更高,发生褥疮的风险更高。在护理时除了常规的翻身等措施外,要选择更专业的减压设备,如专门针对肥胖人群设计的减压床垫等,同时要注意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降低局部压力。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管和神经病变,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感觉减退,发生褥疮后愈合困难且容易感染加重。对于糖尿病褥疮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在创面护理上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血糖和创面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