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高可由多种疾病及因素引起,肾脏疾病相关有肾小球疾病(原发性如微小病变等、继发性如糖尿病肾病等)、肾小管-间质疾病(如药物性、感染性、自身免疫性间质性肾炎);全身性疾病相关有高血压肾损害、系统性血管炎;其他因素有剧烈运动、发热;特殊人群儿童要考虑先天性肾病等、妊娠期女性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老年人需排查慢性肾病进展等。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肾小球的滤过膜受损,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功能异常,使得原本不能通过或少量通过的蛋白质大量漏出到尿液中,从而引起尿蛋白高。例如,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肾小球基底膜损伤有关,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破坏滤过膜结构,导致大量蛋白尿。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多发生于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由于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微血管病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滤过膜功能紊乱,出现尿蛋白升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免疫系统攻击肾小球等肾脏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尿蛋白增多;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的表现,过敏原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肾小球血管炎,影响滤过功能,出现尿蛋白高。
肾小管-间质疾病:
间质性肾炎:药物性间质性肾炎较为常见,如使用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磺胺类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可直接或通过免疫反应损伤肾小管间质,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得原本被肾小管重吸收的少量蛋白质不能被充分重吸收而随尿液排出,导致尿蛋白升高;感染相关性间质性肾炎,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肾脏间质炎症,破坏肾小管间质结构和功能,引起尿蛋白增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肾炎,如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累及肾脏间质,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出现尿蛋白高。
全身性疾病相关
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脏小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高血压使得肾小球内压力增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滤过增加,同时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相对降低,最终引起尿蛋白高。一般来说,高血压病史较长且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系统性血管炎:如韦格纳肉芽肿等,血管炎累及肾脏血管,导致肾脏缺血、炎症损伤,影响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功能,引起尿蛋白升高。这类疾病往往还伴有全身多系统的症状,如发热、乏力、关节痛等。
其他因素相关
剧烈运动:短时间内进行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尿蛋白升高。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蛋白质漏出增加。但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休息后多数可恢复正常。例如,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或比赛后进行尿液检查,可能会发现尿蛋白短暂升高,而经过适当休息后再次检查,尿蛋白可恢复正常水平。
发热:体温升高时,机体代谢加快,血液循环改变,可能影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和滤过功能,导致尿蛋白一过性增高。一般体温恢复正常后,尿蛋白也会逐渐恢复正常。比如,儿童在感染引起发热时,进行尿液检查可能会出现尿蛋白轻度升高,当感染控制、体温恢复正常后,尿蛋白通常会消失。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儿童出现尿蛋白高,要考虑是否为先天性肾脏疾病、遗传性肾病等,比如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多在婴儿期发病,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对于妊娠期女性出现尿蛋白高,要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导致孕妇肾脏血管痉挛,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出现尿蛋白升高,严重时可影响母婴健康,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并根据病情进行相应处理;对于老年人出现尿蛋白高,要注意排查是否为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肿瘤相关肾损害等,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肾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