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形成小溃疡,与便秘等有关,表现为疼痛、便血、便秘,可通过视诊诊断,急性初发用非手术治疗,慢性无效可手术;念珠菌间擦疹是念珠菌感染皮肤炎症,与局部潮湿等有关,皮肤褶皱处有红斑等,靠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需保持清洁干燥,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有相应处理。
一、定义与病因
肛裂
定义: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
病因:主要与长期便秘、粪便干结有关,排便时干结粪便通过肛管,容易撕裂肛管皮肤,反复损伤导致慢性溃疡形成;此外,肛管狭窄、肛门外伤等也可引发肛裂。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多见于青中年人,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绝对性别差异,但便秘等因素在不同性别中都可能导致发病。
念珠菌间擦疹
定义: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常发生在皮肤褶皱部位,如腹股沟、腋窝、乳房下等,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等。
病因: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局部皮肤温暖、潮湿,如肥胖者皮肤褶皱处易出汗、不透气,或者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诱发念珠菌感染而引发间擦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肥胖人群、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属于易感人群,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异性。
二、临床表现
肛裂
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便血和便秘。疼痛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由于粪便刺激溃疡面神经末梢,立刻感到肛门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可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又产生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至十余小时,直到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逐渐缓解,再次排便时又发生疼痛。便血通常量不多,鲜红色,多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有少量血迹,或滴鲜血。患者因害怕疼痛而不愿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而便秘又会加重肛裂,形成恶性循环。
体征:检查时可见肛管后正中线上或前正中线上的溃疡创面,慢性肛裂患者还可能伴有哨兵痔、肛乳头肥大等“肛裂三联征”。
念珠菌间擦疹
症状:局部皮肤出现红斑,边界清楚,其上有丘疹、水疱、糜烂及渗出,边缘可出现卫星状分布的小丘疹、水疱。患者自觉瘙痒明显,尤其在活动摩擦部位瘙痒加剧。如果发生在腹股沟等部位,由于局部潮湿、摩擦,症状可能会更明显。
体征:皮肤褶皱处可见红斑、浸渍、糜烂,有白色伪膜,去除伪膜后可见潮红的糜烂面。
三、诊断方法
肛裂
一般通过肛门视诊即可初步诊断,医生观察到肛管皮肤的溃疡创面即可确诊。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肛裂,可能需要进行肛门指诊,但要注意避免剧烈操作,以免引起患者剧烈疼痛。此外,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
念珠菌间擦疹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医生会取病变部位的鳞屑、分泌物等进行真菌镜检或培养,若发现念珠菌菌丝或孢子,即可明确诊断。同时,还需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间擦性皮炎等进行鉴别诊断。
四、治疗原则
肛裂
急性或初发肛裂: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保持大便通畅是关键,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口服缓泻剂等方法,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便后坐浴,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局部可涂抹硝酸甘油软膏等药物,促进肛裂愈合。
慢性肛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裂切除术、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等。
念珠菌间擦疹
首先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肥胖者应注意保持皮肤褶皱处的通风、干燥。局部治疗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乳膏、咪康唑乳膏等外用涂抹,抑制念珠菌生长。对于病情较严重或外用药物效果不佳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念珠菌生长,控制血糖后有助于间擦疹的治疗和预防复发;儿童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时要特别谨慎,优先选择相对温和且安全的外用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