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桥是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二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上有区别,儿童心肌桥少见、多无症状需随访,老年心肌桥患者常伴其他病需综合考量,女性心肌桥患者临床表现有特点、特殊时期需特殊处理。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冠状动脉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内,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为壁冠状动脉,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称为心肌桥。当心脏收缩时,心肌桥可压迫其下方的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狭窄,但一般不会引起心肌缺血症状。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肌缺血相关症状。
发病机制
心肌桥主要是解剖结构异常导致,收缩期心肌桥压迫冠状动脉引起血管狭窄程度一般相对较轻,且多为局部的机械性压迫。例如,有研究显示,大多数心肌桥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轻,只有在心肌桥处心肌收缩明显增强时才会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斑块逐渐积聚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随着病情进展,斑块可能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完全阻塞血管,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的发生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临床表现
心肌桥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在心肌桥处心肌收缩时出现心绞痛症状,其心绞痛症状多与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但一般程度相对较轻,发作时间相对较短。例如,一些患者在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心前区闷痛,但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较快缓解。
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典型心绞痛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出现持续剧烈胸痛、大汗、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可导致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方法
心肌桥的诊断主要依靠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显示心肌桥压迫冠状动脉的部位和程度,表现为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舒张期恢复正常的“挤奶征”。此外,血管内超声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心肌桥,血管内超声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心肌桥处血管壁的结构和狭窄情况。
冠心病的诊断除了根据临床表现外,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心电图在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心肌桥:儿童心肌桥相对少见,多数儿童心肌桥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因其他原因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偶然发现。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肌桥对其心脏功能的影响一般较小,但仍需密切随访,观察是否出现症状及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变化。对于有症状的儿童心肌桥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干预,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保守治疗,如避免剧烈运动等。
老年心肌桥患者:老年心肌桥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心肌桥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可能会对心肌供血产生一定影响,需要更加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评估心肌桥相关症状与其他合并疾病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同时要注意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女性心肌桥患者:女性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部分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出现症状变化。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妊娠期心肌桥患者的处理需要特别谨慎,因为一些检查和治疗措施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需要在保障孕妇心脏安全的前提下,综合权衡利弊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