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可分为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晶状体源性青光眼(包括膨胀期和过熟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长期用激素影响房水流出致眼压升,儿童和老年需特殊监测;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青壮年单眼发,有眼压升等表现,青壮年和女性特殊时期需注意;晶状体源性青光眼膨胀期因晶状体大致房角闭眼压升,老年要考虑全身病,过熟期因皮质漏致小梁网堵眼压升,老年需综合评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由视网膜缺血致新生血管形成房角闭眼压升,糖尿病患者高危,儿童罕见但有特殊情况。
一、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
1.发病机制:长期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房水流出通道,导致眼压升高。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改变小梁网细胞外基质成分,影响房水排出。不同个体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部分人群可能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后较短时间内出现眼压升高。
2.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眼压逐渐升高,可出现视力模糊、眼胀等表现。眼部检查可见眼压升高,视盘可能出现杯盘比增大等改变。
3.特殊人群考虑:儿童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密切监测眼压,因为儿童眼部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可能更敏感。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晶状体混浊等问题,使用糖皮质激素时眼压升高可能被掩盖或更容易导致视功能损害,需加强监测。
二、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
1.发病机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小梁网炎症、房水排出受阻有关。一般认为是由于睫状体上皮细胞功能紊乱,导致房水分泌异常及房水排出通道受阻。
2.临床表现:多发生于青壮年,单眼发病多见。表现为发作性眼压升高,可达50mmHg以上,同时伴有角膜后KP(角膜后沉着物),一般为羊脂状KP。发作时可出现轻度眼痛、虹视等症状,发作缓解后眼压可恢复正常,但易复发。
3.特殊人群考虑:青壮年患者在发作期需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激动等可能诱发眼压升高的因素。由于疾病易复发,需定期随访监测眼压和眼部情况,女性患者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状况变化影响病情,需加强管理。
三、晶状体源性青光眼
1.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
发病机制:白内障膨胀期时,晶状体体积增大,虹膜向前推移,前房变浅,房角关闭,导致眼压升高。随着晶状体纤维肿胀,屈光间质改变,可进一步影响对病情的观察。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眼压突然升高、眼部胀痛等表现。眼部检查可见晶状体混浊,前房浅等。
特殊人群考虑:老年患者是白内障的高发人群,在白内障膨胀期发生青光眼时,需考虑老年患者可能合并的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眼压升高时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对全身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老年患者行动不便,需注意眼部护理,防止眼部外伤等加重病情。
2.过熟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
发病机制:过熟期白内障时,晶状体皮质液化,皮质漏出到晶状体囊外,引起巨噬细胞吞噬,堵塞小梁网,导致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还可能出现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等情况。
临床表现:患者可有视力严重下降,眼压升高,眼部可出现炎症反应等表现。
特殊人群考虑:老年过熟期白内障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在处理青光眼问题时,需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和眼部情况。对于手术治疗需谨慎权衡利弊,年轻家属在照顾老年患者时需注意观察患者眼部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四、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1.发病机制:常见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缺血性疾病,视网膜缺血缺氧刺激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收缩导致房角关闭,眼压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在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临床表现:患者有原发病的表现,如糖尿病患者的眼底改变等,同时出现眼压升高,眼部疼痛剧烈,混合性充血,虹膜表面有新生血管形成,房角粘连等。
3.特殊人群考虑:糖尿病患者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高危人群,特别是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儿童罕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但如果有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发生,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尽量减少对眼部发育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