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可引发运动、感觉、括约肌、自主神经功能及其他多方面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包括截瘫(胸段脊髓损伤致双下肢难自主活动等)和四肢瘫(颈段脊髓损伤致四肢不同程度运动丧失等);感觉功能障碍有浅感觉(痛觉等减退或消失)和深感觉(位置觉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为排尿(尿潴留或失禁)和排便(便秘或失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血压异常(体位性低血压)和体温调节障碍(高热);还会出现疼痛及心理障碍等情况,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有差异。
一、运动功能障碍
1.截瘫: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运动功能丧失,常见于胸段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无法自主活动,严重影响行走及日常体位变换等活动,不同脊髓节段损伤导致截瘫的程度和表现有差异,如颈髓损伤可能影响上肢部分运动功能,而胸髓损伤主要累及下肢。年龄较小的患儿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潜力相对较大,但也受损伤程度影响;成年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相对困难。
2.四肢瘫:颈段脊髓损伤可导致四肢瘫,表现为四肢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颈部以下肢体活动受限,严重者四肢完全不能活动,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照料,不同颈髓节段损伤对四肢运动影响不同,高位颈髓损伤可能影响呼吸肌功能,危及生命。对于儿童四肢瘫,要特别注意骨骼发育畸形等问题,成年患者需关注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二、感觉功能障碍
1.浅感觉障碍:包括痛觉、温度觉和触觉障碍,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相应区域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可能无法感知疼痛刺激和温度变化,容易发生烫伤、外伤等,触觉障碍会影响对物体的感知和精细操作能力。儿童感觉功能发育不完善,脊髓损伤后感觉障碍可能影响其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感知和情绪反应;成年患者则会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如难以准确感知衣物摩擦等。
2.深感觉障碍:表现为位置觉、振动觉障碍,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肢体的位置和振动情况,导致平衡功能失调,容易摔倒,影响行走和日常活动的稳定性。年龄较大的患者深感觉障碍对其空间定位和运动协调影响更显著,儿童深感觉障碍可能影响其运动技能的发展。
三、括约肌功能障碍
1.排尿障碍:可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脊髓损伤后控制排尿的神经通路受损,急性脊髓损伤早期常表现为尿潴留,即膀胱内尿液无法自主排出,后期可能发展为尿失禁,尿液不受控制地流出。儿童排尿功能发育未成熟,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会影响其泌尿系统健康和生活管理;成年患者则会面临社交、生活等多方面困扰,需长期进行排尿管理。
2.排便障碍:表现为便秘或大便失禁,脊髓损伤影响肠道神经支配,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出现便秘,或肠道控制失调出现大便失禁,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儿童排便障碍可能影响其营养吸收和心理发育;成年患者需注意饮食调整等多方面来改善排便情况。
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1.血压异常: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改为站位时血压急剧下降,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是由于脊髓损伤破坏了自主神经对血压的调节功能。老年人本身血压调节功能相对较弱,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可能更严重,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年轻患者也需注意体位变化时的血压监测和防护。
2.体温调节障碍:表现为体温异常,多为高热,由于脊髓损伤破坏了体温调节中枢与外周的联系,患者体温不受正常体温调节机制控制,可出现持续高热状态。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脊髓损伤后体温调节障碍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体温波动,需密切监测和护理;成年患者高热会增加身体消耗,加重病情。
五、其他表现
1.疼痛:脊髓损伤后可能出现中枢性疼痛或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受伤平面以下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疼痛的机制复杂,与脊髓损伤后神经传导通路异常有关。不同年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和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表达疼痛,需通过细致观察来判断。
2.心理障碍:脊髓损伤患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由于突然的身体残疾和生活方式改变,患者难以适应,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出现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情况。儿童脊髓损伤后心理障碍可能影响其身心发育,成年患者则会影响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需要家人、医护人员共同关注和进行心理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