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由体力劳动等固定诱因引发,具重复性,心电图发作时现ST段压低等改变、标志物正常或轻微升高,控制好预后相对稳定,控制不佳会进展;不稳定型心绞痛诱因不固定,发作频度等改变,心电图有ST段等改变、部分标志物升高,属急性冠脉综合征范畴,病情不稳定,需密切监测治疗,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
一、发作特点
稳定型心绞痛:通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饱食、寒冷等诱发,疼痛发作具有重复性,在相同强度的诱发因素下,疼痛发作的频率、程度及持续时间相对稳定。例如,患者在快步行走时出现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一般3-5分钟内可缓解。其发作的诱因相对固定,疼痛的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尺侧等部位。不同性别、年龄及生活方式的人群,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特点总体遵循上述规律,但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如年轻患者敏感,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诱发因素不固定,可在休息时发作,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比如,原本偶尔在剧烈运动时发作的胸痛,现在在静息状态下也会发作,且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其疼痛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往往更为严重,发作时患者可能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且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时间可能较长或效果不佳。不同人群中,女性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可能在某些方面与男性有所不同,比如症状表现可能更不典型,但本质上仍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特点变化规律;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可能更易被忽视,需要更加警惕。
二、心电图表现
稳定型心绞痛: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大多正常,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正常。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电图基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一些基础的心电图改变,如心肌肥厚等,但在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仍会出现相应的心肌缺血性ST-T改变。
不稳定型心绞痛:静息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或低平,部分患者可出现病理性Q波,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更多的心肌缺血发作事件,且ST-T改变持续时间较长或有动态演变。对于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女性患者在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可能相对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其心电图异常的程度和范围可能会逐渐加重。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
稳定型心绞痛: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一般正常或仅有轻微升高,升高幅度通常小于正常参考值上限的2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的人群,可能本身存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但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仍遵循上述规律。
不稳定型心绞痛:部分患者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可升高,尤其是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有微小损伤,其升高幅度多在正常参考值上限的2倍以内,若升高幅度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2倍,则需考虑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可能。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人群,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有所不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的代偿能力等因素,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一旦升高仍提示病情有一定的严重性。
四、预后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相对稳定,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患者不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不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缺乏运动等),病情可能逐渐进展,发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不同人群中,年轻且生活方式健康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有多种基础疾病且生活方式不佳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范畴,病情相对不稳定,有进展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和积极治疗。不同人群中,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预后方面可能存在一些独特的特点,比如可能更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但总体上都需要高度重视其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