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是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肾盂等引发炎症,分急性和慢性,前者起病急症状典型,后者病程迁延易反复。病因上约90%由革兰阴性杆菌引起,女性因生理结构及性活动等因素更易发病,男性则因前列腺增生等导致尿液排出障碍而发病,全身因素如糖尿病等也会降低抵抗力。病理改变急性期以肾盂黏膜充血等为主,慢性期可出现纤维化、瘢痕形成等。临床表现急性期有高热、腰痛等膀胱刺激征,慢性期为间歇性低热等。诊断依据典型症状结合尿常规、影像学及特殊检查。治疗急性期首选抗生素,疗程7-14天;慢性期长期低剂量抑菌治疗,必要时手术;特殊人群用药有特殊要求。预防需多饮水、勤排尿,女性注意会阴部清洁,高危人群加强管理,慢性患者定期随访。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慢性期避免自行停药,老年及儿童患者需家属协助观察,妊娠期女性及时治疗并定期产科检查。肾盂肾炎治疗需结合多方面因素,规范用药与调整生活方式是关键,出现持续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一、肾盂肾炎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肾盂肾炎是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肾盂、肾盏及肾实质引起的炎症反应。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前者起病急骤,症状典型;后者病程迁延,可能存在反复发作或隐匿性感染。其核心病理机制为细菌逆行感染(通过尿道-膀胱-输尿管上行至肾脏)或血行播散(罕见),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与生理结构差异及性活动相关。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原菌类型:约90%的肾盂肾炎由革兰阴性杆菌引起,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比最高(约70%~80%),其他常见病原菌包括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等。
2.易感因素:
女性:尿道短直、性活动频繁、月经期激素变化、妊娠期输尿管扩张及尿液滞留。
男性:前列腺增生、尿路结石、留置导尿管等导致尿液排出障碍。
全身因素:糖尿病、免疫抑制状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降低机体抵抗力。
3.病理改变:急性期以肾盂黏膜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慢性期可出现肾盂肾盏纤维化、瘢痕形成,甚至肾实质萎缩。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典型症状:
急性期: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寒战、腰痛(单侧或双侧肾区叩击痛)、尿频、尿急、尿痛(膀胱刺激征)。
慢性期:间歇性低热、乏力、腰部不适,可能合并轻度蛋白尿或镜下血尿。
2.辅助检查:
尿常规:白细胞增多(>5个/HP)、红细胞、管型,细菌培养阳性率>80%。
影像学:超声可见肾盂扩张、肾实质增厚;CT或MRI可明确脓肿或瘢痕形成。
特殊检查:对反复发作患者,需行静脉肾盂造影(IVP)或逆行肾盂造影以评估尿路解剖异常。
四、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急性肾盂肾炎:
首选抗生素: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或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
疗程:7~14天,需根据药敏试验调整。
2.慢性肾盂肾炎:
长期低剂量抑菌治疗:如每晚睡前口服呋喃妥因或头孢克洛,疗程3~6个月。
手术治疗:对合并尿路梗阻、结石或反流性肾病者,需外科干预。
3.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禁用喹诺酮类,首选头孢菌素类或阿莫西林。
儿童: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耳毒性风险),优先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
五、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
1.基础预防:
多饮水(每日>2000ml),勤排尿,避免憋尿。
女性注意会阴部清洁,性交后立即排尿。
2.高危人群管理: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HbA1c<7%),定期监测尿常规。
尿路结石患者:定期复查超声,必要时碎石或手术。
3.慢性患者随访: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尿培养及肾功能,及时发现复发或并发症。
六、温馨提示与人文关怀
1.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高热时物理降温优于盲目使用退热药(避免掩盖病情)。
2.慢性期患者:需长期随访,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菌产生,症状反复时及时就医。
3.老年及儿童患者:需家属协助观察尿量、颜色变化,儿童出现发热伴排尿哭闹需警惕泌尿系感染。
4.妊娠期女性:感染可能诱发早产或流产,需及时治疗并定期产科检查。
肾盂肾炎的治疗需结合病因、病程及患者个体特征,规范用药与生活方式调整是关键。若出现持续发热、腰痛加重或血尿,需立即就医以避免肾功能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