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是多种眼病和全身疾病共有的特征,由视网膜血管破裂致血液渗到眼底组织,常见病因有眼部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和全身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及眼底出血病灶等;诊断靠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治疗需针对病因并止血促血吸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眼部检查、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外伤及保持大便通畅。
一、常见病因
眼部疾病:
视网膜静脉阻塞:多见于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等是常见诱因。例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会使视网膜静脉管壁受损,血流受阻,进而引发静脉阻塞导致出血。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视网膜微血管,使血管通透性增加,逐渐形成微动脉瘤、血管闭塞等病变,最终导致眼底出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一般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眼底病变的几率明显升高。
视网膜血管炎: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如病毒感染可能引发视网膜血管的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症、破裂出血。
全身疾病: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眼底视网膜动脉发生硬化、痉挛等改变,当血压波动较大时,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都可能受到影响,中年以上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
动脉硬化: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等,会使眼底血管弹性下降、管壁增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出血风险,多见于中老年人。
二、临床表现
症状:
视力下降: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不同,视力下降程度有所差异。如果是黄斑区出血,视力下降往往比较明显,可能在短期内视力急剧下降至数指或光感;如果是周边视网膜少量出血,初期视力可能无明显变化,随着出血量增加才会出现视力下降。
眼前黑影飘动:当血液进入玻璃体腔时,患者会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类似蚊蝇飞舞,尤其在白色背景下更明显。
体征: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上有出血病灶,出血形态多样,可为点状、片状、火焰状等。例如,视网膜静脉阻塞导致的出血常呈火焰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出血可能伴有微动脉瘤等特征性改变。
三、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初步观察眼底出血的情况,但对于细微病变可能观察不够清晰。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够更详细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情况,有助于明确出血的来源和范围。通过向静脉内注射荧光素,利用荧光血管造影机拍摄眼底血管的荧光形态,可发现血管的异常渗漏、闭塞等情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对于判断黄斑区出血对视网膜组织的损害程度有重要价值,能发现黄斑水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高血压引起的眼底出血,需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稳定在合理范围,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由医生选择。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底出血,要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达到良好的控制水平,同时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进行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止血及促进血液吸收:
对于少量出血,可以使用一些促进血液吸收的药物,如和血明目片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果出血量较大,可能需要考虑激光治疗或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术等,以清除积血,挽救视力。
五、预后及预防
预后:
眼底出血的预后与出血的原因、部位、出血量以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合理治疗,部分患者视力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通过激光治疗等措施,可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保存现有视力;但如果出血量大且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甚至失明。
预防: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病情,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底病变并及时处理。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并规律使用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具体目标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制定)。
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受到外伤,对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引发眼底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