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病因主要为感染,临床表现有尿液异常、水肿、高血压等,诊断依据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有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治疗感染灶,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可能遗留问题或发展为不良预后。
一、定义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是由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
二、病因
感染因素: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病毒(如乙肝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寄生虫感染后也可引起,但相对少见。一般是在链球菌等感染人体后,通过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儿童及青少年中链球菌感染后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与他们的免疫力特点以及生活中易接触相关病原体等因素有关。
其他因素:少数患者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因素相关,但相对来说感染相关是最主要的病因。
三、临床表现
尿液异常
血尿: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其中约40%-70%表现为肉眼血尿,尿色呈洗肉水样或浓茶色等。血尿的出现是因为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漏出。儿童患者肉眼血尿相对更易被察觉,与儿童对尿液变化的观察和表达相对更直接有关。
蛋白尿:多数患者有轻至中度蛋白尿,一般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0.5-3.5g之间,但也有少数患者大量蛋白尿。蛋白尿的产生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蛋白质漏出增加。
少尿:发病初期患者可出现尿量减少,每日尿量少于400ml,这是因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儿童的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成人更易出现少尿等情况的影响。
水肿:典型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水肿的发生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有关。儿童由于组织疏松,水肿往往更易从眼睑等部位开始显现。
高血压:约80%的患者出现高血压,多为轻至中度高血压。血压升高与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有关。部分儿童患者血压升高可能对其心、脑等重要器官功能产生影响,需要密切关注。
其他表现: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腰痛、头痛等表现。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等。
四、诊断依据
病史:发病前1-3周有链球菌等前驱感染史。不同年龄人群前驱感染的类型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易有呼吸道或皮肤的链球菌感染表现,如扁桃体炎、脓疱疮等。
临床表现: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红细胞、蛋白尿、管型等。
血清学检查:血清补体C3可降低,于8周内恢复正常,对诊断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有重要价值。此外,可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链球菌感染相关抗体,若ASO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
肾功能检查:可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
五、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休息: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减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儿童患者需要家长配合,保证其充足的休息时间,因为休息有助于肾脏功能的恢复。
饮食:给予低盐饮食,若有水肿和高血压,每日盐摄入量应限制在3g以下;肾功能正常时,蛋白质摄入量不需严格限制,但出现肾功能不全时,需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调整需要兼顾营养需求和疾病限制,家长要合理搭配儿童的饮食。
对症治疗
利尿消肿:经休息、限盐后水肿仍明显者,可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但儿童使用利尿剂需要谨慎,要根据体重等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降压治疗:经休息、限盐、利尿后血压仍高者,应给予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儿童使用降压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儿童适用剂型和剂量范围,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治疗感染灶:对于仍有咽部、皮肤感染灶的患者,应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一般疗程10-14天。儿童使用抗生素要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品种和剂量,注意抗生素的过敏等不良反应。
六、预后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尤其儿童患者,多数在数周内临床症状消失,尿液检查逐渐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遗留尿检异常、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但随着医疗的发展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也能得到较好的转归。但如果延误治疗或病情较重,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不良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