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病因多样,分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原因包括肾前性(如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致肾灌注不足)、肾性(直接累及肾实质,如急性肾小管坏死等)和肾后性(尿路梗阻)因素;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谱涵盖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和多囊肾病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肾功能随年龄下降且合并症多,孕妇妊娠期急性肾衰竭多由特定疾病引发,儿童则以先天性肾发育异常为主因。预防与早期干预策略包含生活方式调整、药物管理和定期筛查。特殊情况如造影剂肾病、横纹肌溶解症和脓毒症相关性AKI需针对性应对。肾功能衰竭预防关键在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规范管理慢性病、避免肾毒性暴露,出现相关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
1.肾前性因素
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占急性肾衰竭病例的30%~50%,主要由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导致肾灌注不足引发。常见诱因包括严重脱水(如腹泻、呕吐)、大出血、烧伤、心力衰竭或肝硬化的低蛋白血症等。此类情况若及时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肾功能可能恢复。
2.肾性因素
肾性损伤直接累及肾实质,占急性肾衰竭的25%~40%。常见病因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多由药物毒性或缺血导致)、肾小球肾炎(如感染后急性肾炎)、血管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及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过敏或感染引发)。
3.肾后性因素
肾后性急性肾衰竭由尿路梗阻引起,占病例的5%~10%。常见病因包括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结石、肿瘤压迫或血凝块阻塞输尿管。儿童需警惕先天性尿路畸形,老年人需注意膀胱颈功能退化。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谱
1.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是慢性肾衰竭的首要病因,全球约40%的透析患者病因与糖尿病相关。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扩张,最终引发肾小球硬化。控制血糖(HbA1c≤7%)可延缓病程进展。
2.高血压肾病
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持续5~10年可引发肾小动脉硬化,导致肾单位缺血性萎缩。降压治疗(目标血压<130/80mmHg)可显著降低肾衰竭风险。
3.肾小球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IgA肾病)及继发性肾炎(如狼疮性肾炎)是慢性肾衰竭的重要病因。蛋白尿(>1g/d)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需长期监测尿蛋白定量。
4.多囊肾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50%患者在60岁前进入终末期肾病。超声显示双肾多发囊肿,基因检测可确诊。
三、特殊人群的肾功能衰竭风险
1.老年人
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自然下降(40岁后GFR每年下降约1ml/min),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高。需定期监测肌酐清除率,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2.孕妇
妊娠期急性肾衰竭多由子痫前期、胎盘早剥或脓毒症引发。需动态监测尿蛋白、血小板及肝功能,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3.儿童
先天性肾发育异常(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是儿童肾衰竭的主因。新生儿筛查需关注肾囊肿、肾积水等超声异常。
四、预防与早期干预策略
1.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盐摄入(<5g/d)、戒烟限酒、保持BMI18.5~23.9。高尿酸血症患者需低嘌呤饮食,避免使用利尿剂。
2.药物管理
避免联合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需长期用药者(如他汀类药物)应每3~6个月监测肾功能。
3.定期筛查
糖尿病患者每年检测尿微量白蛋白,高血压患者每半年监测肌酐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eGFR<60ml/min/1.73m2需转诊肾内科。
五、特殊情况的应对建议
1.造影剂肾病
高风险患者(eGFR<30ml/min/1.73m2)行增强CT前需水化(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ml/kg/h),并暂停二甲双胍48小时。
2.横纹肌溶解症
剧烈运动或药物(如他汀类)诱发者需立即补液,碱化尿液(pH>6.5),监测CK水平。CK>5000U/L提示肾衰竭风险高。
3.脓毒症相关性AKI
液体复苏需平衡心功能,避免过度扩容。目标平均动脉压65~70mmHg,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涉及多系统、多因素,需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早期识别高危人群、规范管理慢性病、避免肾毒性暴露是预防的关键。出现少尿、水肿或血肌酐急性升高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