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漏是脑脊液通过颅底骨质缺损、破裂处或神经鞘膜流入鼻腔、外耳道等引起相应表现的病症,常见原因有外伤、医源性及先天性因素,临床表现有漏出液特点及相关伴随症状,诊断靠漏出液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治疗(卧床休息、预防感染、减少脑脊液流出)和手术治疗(保守无效等情况时采用)。
一、常见原因
1.外伤因素
头部外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头部被撞击等导致颅骨骨折,骨折线累及颅底时,就可能撕破蛛网膜、硬脑膜,使脑脊液漏出。例如,严重的车祸伤导致颅底骨折,进而引发脑脊液鼻漏或耳漏。对于儿童来说,头部外伤相对常见,因其颅骨相对薄弱,在玩耍碰撞等情况下易发生颅骨骨折,从而出现脑脊液漏。
医源性因素:在一些颅脑手术过程中,如垂体瘤切除术、颅底肿瘤切除术等,若手术操作不当,可能损伤硬脑膜等结构,导致脑脊液漏。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颅骨骨质增生、脑萎缩等情况,手术中更需精细操作来避免出现脑脊液漏。
2.先天性因素:先天性的颅底骨质发育不全、脑膜膨出等也可能导致脑脊液漏。比如先天性颅底骨缺损,在没有明显外伤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脑脊液漏,这种情况在新生儿或儿童中可能会被早期发现。
二、临床表现
1.漏出液特点
鼻腔漏液:脑脊液鼻漏时,患者可自觉鼻腔内有清亮液体流出,低头、用力、压迫颈静脉等情况下流量可能增加。儿童脑脊液鼻漏时,可能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鼻孔间断或持续流出清亮液体,若不及时处理,容易被家长发现。
外耳道漏液:脑脊液耳漏时,外耳道可见清亮液体流出,有时液体干燥后可形成淡黄色痂皮。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外耳道漏液的表现相似,但儿童由于自我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更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耳部周围情况。
2.相关伴随症状
颅内感染风险:脑脊液漏后,外界细菌等容易通过漏口进入颅内,引发颅内感染,出现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对于老年患者,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颅内感染的风险更高,且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发生颅内感染后病情变化也较为迅速,需高度重视。
低颅压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痛特点通常是直立时加重,平卧后减轻,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儿童低颅压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变化。
三、诊断方法
1.漏出液检测
葡萄糖定量检测:通过检测鼻腔或外耳道漏出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若含量高于正常血清葡萄糖水平,提示可能为脑脊液。因为脑脊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葡萄糖,而一般的鼻腔分泌物等不含葡萄糖或含量很低。对于儿童,采取漏出液标本时需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多刺激。
β-2转铁蛋白检测:β-2转铁蛋白是脑脊液中特有的蛋白质,检测漏出液中是否存在该蛋白可明确是否为脑脊液。这一检测方法对于准确判断脑脊液漏有重要意义,尤其适用于少量漏液的情况。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帮助发现颅骨骨折的部位、颅底骨质缺损等情况,对于外伤导致的脑脊液漏诊断有重要价值。儿童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头颅MRI(磁共振成像):能更清晰地显示硬脑膜的破损情况、有无脑膜膨出等先天性因素导致的脑脊液漏,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诊断有帮助。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患者需采取头高30°卧位,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贴附于硬脑膜漏口,以利于愈合。对于儿童来说,要保证其卧床休息的舒适度,提供合适的体位,避免过度哭闹等增加颅内压的动作。
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儿童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保持鼻腔、外耳道清洁,避免堵塞鼻孔或外耳道,防止细菌逆行感染。
减少脑脊液流出: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擤鼻涕等,以免颅内压增高导致脑脊液漏加重。儿童在保守治疗期间,家长要注意避免孩子剧烈哭闹、咳嗽等,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减少颅内压波动。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脑脊液漏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1个月)或伴有颅内感染等情况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修补颅底的硬脑膜缺损,常用的方法有颅底缺损修补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对于儿童患者尤为重要,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