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具有双眼发病倾向,从发病机制看,解剖结构和房水动力学因素影响双眼;不同类型青光眼有不同双眼影响特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约50%诊断时另眼有亚临床改变,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和慢性都有双侧发病倾向;对于患者和健康人群有相应预防及监测建议,需重视双眼情况早期发现干预保护视功能。
一、发病机制方面的因素影响
1.解剖结构因素
从解剖角度来看,双眼的前房角等结构有一定关联。如果一只眼存在青光眼相关的前房角结构异常等情况,另一只眼也可能存在潜在的类似结构改变风险。例如,部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双眼的小梁网等房水引流结构可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或功能异常,一只眼发病后,另一只眼由于同样的解剖基础,更容易受到青光眼的影响。
对于先天性青光眼患儿,双眼的眼部发育可能都存在一定的先天性缺陷,一只眼发病时,另一只眼往往也处于易发病的状态,因为先天性的眼部结构发育异常是双侧性的潜在因素。
2.房水动力学因素
房水的生成、流出等动力学过程在双眼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一只眼的房水流出通道阻力增加等导致眼压升高,那么这种异常的房水动力学状态可能会影响到另一只眼的房水引流。比如,一只眼的睫状体分泌房水的功能虽然正常,但由于另一只眼的房水流出受阻导致眼压整体调节失衡,会波及到另一只眼的房水流出及眼压情况。在一些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双眼的房角宽窄等情况相关,当一只眼发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后,另一只眼由于同样的房角窄等基础,更容易出现房角关闭等情况进而引发青光眼。
二、不同类型青光眼的双眼影响特点
1.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约50%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在诊断时另一只眼已经存在亚临床的青光眼改变,如眼底视盘已有轻度的神经纤维层缺损,视野也可能有极轻度的改变但尚未达到临床可察觉的青光眼视野缺损程度。随着时间推移,另一只眼发病的概率会逐渐增加。在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一般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双侧发病,有家族史的人群双侧发病的风险更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眼压相关危险因素存在时,双侧发病的进程可能会加快,比如长期熬夜、过度用眼、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影响血压波动进而影响眼压时,双侧青光眼的进展可能更迅速。
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多为单眼急性发作,然后另一只眼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数月到数年不等)很可能发作。在性别上,女性相对更易双侧发病,可能与女性的眼部解剖结构特点以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年龄方面,中老年女性发病双侧性更常见。生活方式中,情绪激动、长时间在暗环境中停留等容易诱发急性发作的因素,也会增加另一只眼发病的风险。比如女性在更年期等内分泌变化较大的时期,双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可能性会有所升高。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样具有双侧发病的倾向,双眼的房角关闭程度可能不同,但都存在房角结构异常导致房水流出受阻的情况。在病史方面,如果一只眼已经确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另一只眼即使目前眼压正常,也需要密切监测房角、眼压、眼底视盘和视野等情况,因为既往的眼部结构异常等病史提示另一只眼有较高的发病风险。
三、预防及监测建议
1.对于已患病眼的患者
年龄方面,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定期进行双眼的眼部检查。儿童先天性青光眼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双眼情况,因为先天性因素导致双侧发病可能性大,要定期带孩子进行眼压测量、眼底检查等。成人患者中,中老年人群更要加强双眼的监测,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眼压、眼底视盘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以及视野检查等。
生活方式上,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在暗室环境,保持情绪稳定,合理用眼,避免过度疲劳。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病,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等,进而影响青光眼的双侧发病情况。
2.对于健康人群的预防
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定期进行眼部筛查,包括眼压、房角、眼底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双眼可能存在的青光眼相关问题。在性别上,女性尤其要注意,因为女性相对更易患双侧青光眼,要加强自我监测意识,定期到眼科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
总之,青光眼具有较高的双眼发病可能性,无论是从发病机制、不同类型的特点还是预防监测方面,都需要重视双眼的情况,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保护双眼的视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