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遗传因素及免疫系统异常有关,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由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系统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过敏性紫癜)、药物及中毒因素引发,不同病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发病特点各异。
免疫系统异常:机体的免疫系统紊乱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例如,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失调可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和沉积在肾脏肾小球部位,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滤过膜,使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进而出现肾病综合征的一系列表现,如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等。在不同性别中,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免疫系统异常是关键因素,这种异常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中都可能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和病情发展可能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可在后期发展为肾病综合征。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受到链球菌等细菌感染的影响,当发生链球菌感染后,如果机体免疫反应未能及时有效清除病原体,可能引发肾脏的免疫损伤,导致肾病综合征。成人也可能因细菌感染引发,但相对而言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特点使其更易受此类感染影响而诱发肾病综合征。
病毒感染:乙肝病毒相关的肾炎是导致成人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脏炎症损伤,进而出现肾病综合征的表现。不同年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引发肾病综合征的机制类似,但在儿童中乙肝病毒相关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可能相对较少,而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寄生虫感染:疟原虫感染等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肾病综合征。寄生虫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或其作为抗原与机体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肾脏,破坏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的表现。不同地区因寄生虫流行情况不同,感染寄生虫引发肾病综合征的风险也不同,在寄生虫流行地区,各年龄人群都可能因接触感染源而患病,但儿童由于活动范围和卫生习惯等因素,可能相对更易接触到感染源而发病。
系统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患者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脏肾小球,引发狼疮性肾炎,严重时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女性在育龄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免疫系统相对更易出现紊乱,所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肾病综合征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不同年龄的女性患者都可能患病,但育龄期女性风险相对更高。
糖尿病: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肾病,进而发展为肾病综合征。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肾病综合征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最终引发肾病综合征。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但年龄越大,患病时间越长,发生肾病综合征的可能性越高。
过敏性紫癜: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是一种小血管炎。过敏性紫癜患者体内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脏肾小球系膜区等部位,引起肾脏炎症,导致紫癜性肾炎,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儿童和青少年的免疫系统相对不稳定,在接触过敏原等因素后更容易引发过敏性紫癜相关的肾脏病变,从而出现肾病综合征。
药物及中毒因素
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肾脏损伤进而导致肾病综合征,如含金制剂、青霉胺等药物。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一些人在使用这些药物后可能引发免疫反应或直接损伤肾脏细胞,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对于有过敏体质或特殊疾病史的人群,使用可能导致肾病综合征的药物时更应谨慎,儿童在用药时由于其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使用这类药物时风险相对更高,需严格遵医嘱并密切监测。
中毒:有机或无机汞、蜂蛰、蛇毒等中毒也可能导致肾病综合征。中毒物质进入体内后可通过多种途径损伤肾脏,例如直接损伤肾小球细胞或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脏炎症。不同中毒情况对肾脏的损伤机制不同,在接触中毒物质的人群中,各年龄均可发病,但儿童由于好奇心等因素可能更易接触到一些有毒物质而发生中毒相关的肾病综合征,需要加强对儿童的安全防护教育以减少此类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