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血清肌酐水平(成人48小时内升高≥26.5μmol/L或7天内升至基础值1.5倍及以上,儿童依不同年龄段正常范围判断)、尿量变化(少尿型24小时尿量<400ml或<100ml为无尿,非少尿型尿量>400ml但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肾小球滤过率(短时间内明显下降)、肾脏影像学检查(超声可看大小形态结构,CT或MRI进一步明确结构血管等)以及病史采集和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如肾毒性药物使用史、休克等灌注不足情况、泌尿系统梗阻等病史及尿常规等其他检查。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包括血清肌酐水平(成人48小时内升高≥26.5μmol/L或7天内升至基础值1.5倍及以上,儿童依不同年龄段正常范围判断)、尿量变化(少尿型24小时尿量<400ml或<100ml为无尿,非少尿型尿量>400ml但血肌酐进行性升高)、肾小球滤过率(短时间内明显下降)、肾脏影像学检查(超声可看大小形态结构,CT或MRI进一步明确结构血管等)以及病史采集和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如肾毒性药物使用史、休克等灌注不足情况、泌尿系统梗阻等病史及尿常规等其他检查。
一、血清肌酐水平
血清肌酐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血清肌酐会迅速升高。一般来说,成人血清肌酐在48小时内升高≥26.5μmol/L,或在7天内升高至基础值的1.5倍及以上,可考虑急性肾功能衰竭。对于儿童,需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肌酐范围来判断,例如婴儿期正常血清肌酐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当儿童血清肌酐变化符合上述相应时间及幅度的变化时,也需考虑急性肾功能的可能。
二、尿量变化
1.少尿型: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若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则为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出现少尿或无尿的情况,但需注意某些非肾功能本身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尿量减少,如有效血容量不足等,需要进一步鉴别。对于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正常尿量有差异,婴儿正常尿量约为400-500ml/24h,幼儿约为500-600ml/24h,学龄前期儿童约为600-800ml/24h,学龄期儿童约为800-1400ml/24h,当儿童尿量明显低于相应年龄段正常尿量范围时,要考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可能。
2.非少尿型:部分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24小时尿量大于400ml,但血肌酐仍进行性升高,这种情况也需要关注,不能仅依据尿量来完全排除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肾小球滤过率(GFR)
通过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如基于血清肌酐的Cockcroft-Gault公式等。当GFR在短时间内(通常<3个月)出现明显下降,也可作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依据。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GFR的计算方法及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儿童的GFR计算需考虑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与成人不同,通过准确计算儿童的GFR并观察其短时间内的变化情况,有助于诊断急性肾功能衰竭。
四、肾脏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脏可能体积正常或增大。对于儿童,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肾脏的情况,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肾脏本身的结构异常等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例如,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等情况可能通过超声检查发现异常表现,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是否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2.CT或MRI检查:必要时可进行CT或MRI检查,进一步明确肾脏的结构、血管等情况,有助于排查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如肾脏血管栓塞、占位性病变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CT或MRI检查的适应证和操作注意事项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五、病史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非常重要,包括近期是否有肾毒性药物使用史(如某些抗生素、造影剂等)、是否有休克、大出血、严重感染等导致肾灌注不足的情况、是否有泌尿系统梗阻等病史。对于儿童,还需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是否有缺氧等情况,这些病史对于判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诊断都有重要意义。
2.其他相关检查:如尿常规检查,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常规可能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表现,但需排除其他肾脏疾病导致的类似表现。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还可能需要进行自身抗体等相关免疫指标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