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及治疗方面存在差异。急性肾炎多与感染相关,起病急,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多数预后好;慢性肾炎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情迁延,治疗旨在延缓肾功能恶化等,不同年龄患者有不同特点。
一、病因方面
急性肾炎:多与感染有关,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后最为常见,通常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比如咽部感染(如扁桃体炎)、皮肤感染(如脓疱疮)等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慢性肾炎:病因较为复杂,多数慢性肾炎的起始因素是免疫介导炎症,部分由急性肾炎迁延不愈超过1年发展而来,还有一些病因不明。发病年龄广泛,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病,其中以中青年男性较为多见,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生活方式如长期劳累、感染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临床表现方面
急性肾炎:起病较急,典型表现有血尿,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可呈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蛋白尿;水肿多为晨起眼睑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高血压,部分患者会出现高血压,与水钠潴留等因素有关;还可能伴有乏力、腰痛、纳差等全身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8周左右病情可逐渐好转。儿童患者症状相对可能更隐匿或表现相对较轻,但也需密切关注。
慢性肾炎:起病隐匿,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多样,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基本临床表现,可不同程度存在这些表现,蛋白尿程度不一,可为轻度至大量蛋白尿;水肿程度可轻可重;高血压呈慢性过程,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突出表现就诊;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肌酐清除率下降、血肌酐升高等,不同患者病情进展速度不一,年龄较大者可能进展相对缓慢,但也需重视对肾功能的监测,男性患者在患病过程中需注意病情变化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尿液检查
急性肾炎:尿常规可见多形性红细胞为主的血尿,尿中可见红细胞管型;蛋白尿定性一般为(+)-(++),定量多在3.5g/d以下;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可有上皮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
慢性肾炎:尿常规蛋白尿持续存在,尿蛋白定量可超过3.5g/d,血尿可为持续性或间断性,尿沉渣可见颗粒管型等,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尿液改变有差异,年龄较大患者在进行尿液检查时需注意留取标本的规范性等。
肾功能检查
急性肾炎:肾功能多正常或轻度受损,表现为肌酐清除率轻度下降,血肌酐轻度升高,经治疗后多可恢复正常。儿童患者肾功能代偿能力相对较强,恢复可能性相对较大,但仍需动态监测。
慢性肾炎:肾功能呈慢性进行性损害,早期肌酐清除率下降,血肌酐轻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肌酐清除率逐渐下降,血肌酐进行性升高,最终可发展为肾衰竭。老年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减退速度可能相对更慢,但一旦进入肾衰竭阶段,进展相对较快,需格外关注其生活方式对肾功能的影响,如合理饮食、避免劳累等。
四、病理方面
急性肾炎:病理类型多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细胞增生,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主,免疫荧光可见IgG及C3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儿童患者病理改变相对典型,恢复较好。
慢性肾炎:病理类型多样,常见的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的病理表现不同,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增生;膜性肾病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等。病理类型对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年龄不同的患者病理特点可能有一定差异,需根据具体病理类型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五、治疗方面
急性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2-3周,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减退及血压恢复正常;针对感染灶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有感染证据时);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消肿(可选用氢氯噻嗪等利尿剂)、降压(可选用硝苯地平类降压药等),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患者恢复情况通常较好,但要注意休息和感染的预防。
慢性肾炎:治疗目的是延缓肾功能恶化、防治并发症,主要包括积极控制高血压(可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等)、减少蛋白尿(根据病情选用相关药物)、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如感染、劳累、肾毒性药物等)。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老年患者在用药时需更谨慎评估药物对肾功能等的影响,男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