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复律前需从患者病史、身体状况评估,进行抗凝准备,准备好设备,操作中注意麻醉、电极板放置、能量选择,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及并发症。详细评估患者病史与身体状况,依评分等抗凝,确保设备良好,操作规范,术后密切监测保障患者安全。
一、患者评估
1.病史方面
需详细了解患者的心脏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肌梗死病史、心肌病类型等。例如,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电复律时可能面临更高的心律失常复发或心肌缺血相关风险。对于心肌病患者,如扩张型心肌病,电复律的耐受性可能不同,需要更谨慎评估。同时要了解心房颤动的病程,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存在心房内血栓形成风险更高。
还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特别是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正在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电复律时需要考虑出血风险,如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需调整到合适范围,一般INR应在2-3之间较为安全,但不同情况可能有差异,若INR过高则出血风险增加,过低则抗凝不足易导致血栓形成。
2.身体状况方面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不稳定的患者进行电复律需要更加谨慎。呼吸功能方面,若患者存在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电复律时可能影响呼吸状态,需要评估是否能耐受操作。对于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电复律时要考虑其心、肺、肝、肾等器官的储备功能,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二、抗凝准备
1.血栓风险评估
根据CHA?DS?-VASc评分来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该评分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疾病、性别(女性)等因素。评分越高,血栓形成风险越高。一般来说,评分≥2分的男性患者和≥3分的女性患者,电复律前需要充分抗凝。
对于有明确左心房血栓的患者,禁忌立即进行电复律,需要先进行抗凝治疗使血栓溶解或稳定,再考虑合适时机进行电复律。
2.抗凝操作
对于需要抗凝的患者,一般在电复律前3周开始规范抗凝治疗,使INR达到目标范围。如果是紧急电复律情况,若患者未抗凝或抗凝不充分,需要评估出血与血栓风险的平衡。例如,可采用普通肝素桥接抗凝等方法,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三、设备准备
1.电复律设备
确保电复律器性能良好,电极板功能正常。要检查电极板的导电糊是否充足,电极板的粘贴性能等。不同型号的电复律器可能有不同的操作要求,需要操作人员熟悉设备的操作流程和参数设置。
准备好抢救设备,如心肺复苏设备(包括除颤仪、心肺复苏机等)、吸氧设备等,以应对电复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紧急情况。
四、操作过程注意事项
1.麻醉方面
对于清醒患者,电复律前可根据情况给予适量的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等,但要注意药物对呼吸和循环的抑制作用。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谨慎使用镇静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紧张情绪,避免低龄儿童不必要的镇静药物使用。
2.电极板放置
电极板应放置在正确位置,通常一个电极板放在患者胸骨右缘第2-3肋间,另一个电极板放在左乳头外侧、心尖部。放置电极板时要确保与皮肤紧密接触,以保证电复律效果。对于肥胖患者,可能需要增加电极板压力或选择合适的电极板位置,确保电流能够有效通过心脏。
3.能量选择
能量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心房颤动的类型(阵发性、持续性等)、患者的体重等因素来确定。一般初始能量选择对于成人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选择100-200J,持续性心房颤动可选择200-300J等,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于儿童患者,能量选择要更加谨慎,一般根据体重计算合适的能量范围。
五、术后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
电复律后要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至少持续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复发、心肌缺血表现(如胸痛、ST-T改变等)。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更要加强监测频率,因为他们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2.心电图监测
持续进行心电图监测,观察心脏节律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心律失常出现。通过心电图可以及时发现如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以便及时处理。
3.并发症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栓塞事件发生的迹象,如突然出现的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利等(提示可能发生脑栓塞)。同时观察是否有出血并发症,如皮肤瘀斑、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对于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要尤其注意出血情况的观察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