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是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等且位置低于胎先露部,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等,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胎盘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与血管病变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腹痛、阴道流血等,也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两者在多方面有区别,对孕妇和胎儿均有不良影响,需准确诊断处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发病机制可能与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如多次流产、刮宫、剖宫产等)、胎盘异常(如胎盘面积过大、胎盘形态异常等)、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等有关。
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主要发病机制与血管病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等)、机械性因素(如腹部外伤等)、宫腔内压力骤减(如胎膜早破等)、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如长时间仰卧位等)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前置胎盘
阴道流血:典型症状是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出血原因是妊娠晚期子宫下段逐渐伸展,宫颈内口扩张,而附着于子宫下段或宫颈内口的胎盘不能相应伸展,导致胎盘剥离而引起出血。初次流血量一般不多,剥离处血液凝固后,出血可暂时停止,偶尔有第一次出血量较多的情况。
贫血与休克:随着流血次数增多、流血量增加,孕妇可出现贫血,严重时可发生休克,且休克程度与阴道流血量成正比。
胎盘早剥
腹痛:轻型胎盘早剥腹痛较轻,主要为持续性下腹疼痛或腰背痛;重型胎盘早剥则突然发生持续性腹痛、腰酸、腰痛,疼痛程度与胎盘后积血多少呈正相关,严重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甚至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
阴道流血:轻型胎盘早剥阴道流血量较多,色暗红,可伴有轻度腹痛或无腹痛;重型胎盘早剥阴道流血量少或无阴道流血,贫血程度与外出血量不符。
子宫状态:轻型胎盘早剥子宫软,宫缩有间歇,子宫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重型胎盘早剥子宫硬如板状,宫缩间歇时不能松弛,胎位触诊不清,胎心异常甚至消失。
三、辅助检查
前置胎盘
超声检查:是诊断前置胎盘的主要方法,可清楚显示子宫壁、胎盘、胎先露部及宫颈的位置,并根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确定前置胎盘的类型。
磁共振成像(MRI):对诊断前置胎盘有一定价值,尤其适用于超声诊断困难的病例,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胎盘早剥
超声检查:轻型胎盘早剥超声检查可见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出现边缘不清楚的液性低回声区,胎盘增厚;重型胎盘早剥时可见胎盘实质内有不规则的液性暗区,胎盘异常增厚,胎儿宫内情况(有无存活、胎位、胎心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出凝血功能等检查,了解患者贫血程度及凝血功能状况,重型胎盘早剥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前置胎盘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等可作出诊断。诊断时需注意妊娠周数,孕28周前诊断为胎盘前置状态,孕28周后才能诊断为前置胎盘。
鉴别诊断:主要与胎盘早剥鉴别,还需与帆状胎盘前置血管破裂、胎盘边缘血窦破裂等鉴别。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一般可鉴别。
胎盘早剥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尤其是对于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高危因素的孕妇,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胎盘早剥。
鉴别诊断:需与前置胎盘、先兆子宫破裂等鉴别。前置胎盘多为无痛性阴道流血,超声检查可助鉴别;先兆子宫破裂常有强烈宫缩、下腹部压痛、病理缩复环等表现,与胎盘早剥可通过临床表现及检查相鉴别。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孕妇
前置胎盘可能导致孕妇大量出血,严重时危及生命,且增加产后出血、感染等风险。胎盘早剥可引起孕妇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前置胎盘孕妇,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定期产检,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对于胎盘早剥孕妇,需及时住院治疗,监测生命体征、凝血功能等,根据病情及时终止妊娠。
胎儿
前置胎盘可能导致胎儿缺氧、生长受限等,严重时可引起胎儿窘迫、死胎等。胎盘早剥时胎儿可因母体出血、缺氧等出现胎儿窘迫、早产、死胎等情况。
无论是前置胎盘还是胎盘早剥的孕妇,都需密切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如胎心监护等,一旦发现胎儿有异常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及对不同人群影响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