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相关。肾前性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和心输出量减少(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肾性因素包含肾小球疾病(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和肾小管间质疾病(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肾后性因素有尿路梗阻(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年龄因素:婴幼儿自身血容量相对较少,若有呕吐、腹泻等情况,更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例如,夏季婴幼儿因高温出汗多,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就可能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水分调节功能减退,当发生腹泻、大量出汗等情况时,也较易出现血容量不足。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女性生理期大量失血,若未得到及时纠正,可能引发血容量不足,进而影响肾脏血流灌注。
生活方式:长期过度节食、大量出汗且未补充足够水分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使机体血容量降低,肾灌注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比如一些热衷于减肥的人群,采用过度节食的方式,易导致血容量不足。
病史因素: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有肝硬化腹水病史的患者,大量腹水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都增加了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
心输出量减少:
年龄因素: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功能衰退,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时,心输出量减少更易影响肾脏血流。新生儿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畸形,也可能导致心输出量不足,影响肾脏灌注。
性别因素:无特定性别倾向,但男性在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时,如吸烟、高血脂等,发生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可能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损害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输出量,影响肾脏血液供应。例如长期大量吸烟者,血管内皮受损,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病史因素:有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心功能受损,心输出量降低,肾脏灌注不足,易发生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性因素
肾小球疾病:
年龄因素: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几率相对较高,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群体。而老年人患某些慢性肾小球疾病逐渐进展为肾功能衰竭的情况较为常见。
性别因素:部分肾小球疾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自身免疫性相关的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进而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重肾小球的滤过负担,增加肾小球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影响肾功能。例如一些肾功能正常但长期高蛋白饮食的人群,可能逐渐出现肾小球损伤相关问题。
病史因素: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的女性,易并发狼疮性肾炎,若病情控制不佳,可能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过敏性紫癜病史的患者,若累及肾脏,也可能引发肾小球疾病相关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小管间质疾病:
年龄因素:婴幼儿使用肾毒性药物后,肾小管间质受损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由于肾脏本身的退行性变,对肾毒性物质更敏感,使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有毒物质时,更易发生肾小管间质疾病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药物性肾小管间质疾病中,不同性别对药物的代谢等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影响不大。
生活方式:长期滥用某些肾毒性药物,如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等,会损伤肾小管间质。一些工作环境中接触重金属(如铅、镉等)的人群,若防护不当,也易导致肾小管间质受损,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史因素:有药物过敏史且曾使用过肾毒性药物的患者,再次接触相关药物或其他肾毒性物质时,更易发生肾小管间质疾病;有重金属接触史的患者,肾脏已受到一定损伤,后续更易出现肾小管间质病变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后性因素
尿路梗阻:
年龄因素: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尿路畸形导致尿路梗阻,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老年人常见的尿路梗阻原因有前列腺增生,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增加,进而引起尿路梗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性别因素:男性前列腺增生是导致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女性可能因盆腔肿瘤、尿道狭窄等原因引起尿路梗阻。例如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导致尿道梗阻,影响尿液排出,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女性盆腔内有肿瘤压迫尿道时,也会出现尿路梗阻情况。
生活方式:无直接特定生活方式因素,但长期憋尿可能增加尿路感染等风险,进而引发尿路梗阻相关问题。比如一些工作繁忙长期憋尿的人群,增加了尿路感染及尿路梗阻的可能性。
病史因素: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结石移动可能堵塞尿路;有盆腔肿瘤病史的患者,肿瘤压迫尿路,都易导致尿路梗阻,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