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结构和功能相互影响,慢性房颤时心房结构改变影响心室功能,进而引发心衰;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参与其中,RAAS激活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加重病情;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存在心房-心室间血流失衡和心室-动脉间血流异常;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也对慢性房颤伴心衰产生影响,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风险更高。
心室功能变化:由于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室的充盈量会减少,尤其是在心室舒张期,心房对心室的辅助充盈作用消失,导致心室每搏输出量降低。为了维持心输出量,心室可能会通过代偿机制进行调整,但长期的代偿会引发心室重构。心室重构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心室壁肥厚等,进而影响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例如,左心室可能会因为长期的容量或压力负荷增加而发生重构,使得心肌收缩力下降,射血分数降低,引发心衰。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参与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慢性房颤伴心衰时,心脏功能受损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灌注降低,从而刺激RAAS系统激活。RAAS激活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它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同时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心脏的容量负荷,这都不利于心脏功能的维持,促使心衰的发展。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慢性房颤患者中RAAS系统激活的比例较高,且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相关。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心衰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但长期的交感神经兴奋会对心肌产生毒性作用,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纤维化等,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在慢性房颤伴心衰的患者中,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是常见的病理生理改变之一,它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促进心衰的进展。
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
心房-心室间血流失衡:正常情况下,心房收缩在心室充盈中占比较大的比例,约20%-30%。慢性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室充盈主要依赖于心室的舒张期被动充盈,这会导致心室充盈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例如,在静息状态下,慢性房颤患者的心室充盈压可能会升高,因为心室需要更多地依赖舒张期的被动充盈来满足心输出量的需求,而被动充盈的效率相对较低。
心室-动脉间血流异常:心衰时,心脏的射血功能下降,导致动脉系统的血流灌注不足,而静脉系统的回流受阻,出现静脉淤血。对于慢性房颤伴心衰的患者,这种血流动力学异常会进一步加重,因为房颤本身影响了心房的正常功能,使得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更加紊乱,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外周组织灌注不足,同时肺部可能出现淤血,引发呼吸困难等心衰的典型症状。例如,慢性房颤伴心衰患者可能会出现肺淤血,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这是由于肺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肺部引起的。
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发生退变,老年人发生慢性房颤的概率增加,同时老年人的心衰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例如,老年慢性房颤患者更容易出现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明显重构,而且在发生心衰后,病情往往进展较快,预后相对较差。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肌弹性降低等,使得心脏在面对房颤带来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时,更难以维持正常的功能。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生慢性房颤的概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女性慢性房颤的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在慢性房颤伴心衰的发生发展中,女性可能有其独特的特点。例如,女性心衰患者可能在症状表现上与男性有所不同,而且在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会增加慢性房颤和心衰的发生风险。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和结构;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硬化等,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缺乏运动和不合理的饮食会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这些都是引发慢性房颤和心衰的危险因素。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中慢性房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不饮酒人群,而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运动、均衡饮食等,可以降低慢性房颤伴心衰的发生风险。
病史因素: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发生慢性房颤伴心衰的风险更高。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会长期对心脏造成压力负荷,导致心室重构,进而容易并发房颤和心衰;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心肌坏死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房颤和心衰的发生概率。有这些基础病史的患者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心脏功能,及时发现房颤和心衰的迹象并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