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按原则选择合适降压药物、确定降压目标,通过控制血压、饮食调整、控制血糖血脂等保护肾功能,防治贫血、心血管并发症等,还需定期随访监测指标,针对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处理。
一、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肾功能评估:通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来明确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阶段。例如,eGFR下降程度、血肌酐升高幅度等能反映肾功能受损的严重情况,不同阶段的肾功能对高血压的处理有不同指导意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考虑其生长发育阶段肾功能的特点,儿童肾功能未完全成熟,评估时需结合儿童特定的参考范围。
高血压程度评估:测量血压值,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区分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高血压。高血压程度不同,治疗策略有所差异。同时要关注血压的波动情况,有些患者可能存在晨起高血压等特殊波动规律,这对制定降压方案很重要。
二、降压治疗原则
选择合适降压药物:
ACEI/ARB类药物:此类药物对于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益处,能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但需要注意,在肾功能严重受损(如eGFR<30ml/(min·1.73m2))时,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高钾血症等不良反应,需谨慎使用。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这类药物要严格评估肾功能和血钾情况,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可能使其对药物不良反应更敏感。
CCB类药物: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等,一般可以安全用于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对肾功能影响较小。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在肾功能衰竭时需谨慎使用,因为可能会影响心脏传导等功能。
降压目标:一般来说,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人或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可适当放宽,但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儿童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需根据年龄阶段制定,例如学龄儿童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等,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和血压对其远期健康的影响。
三、肾功能保护措施
控制血压是关键:良好的血压控制能减轻肾小球内高压,从而延缓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因为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增高,长期可引起肾小球硬化等病变,积极降压可阻断这一不良循环。
饮食调整:
限制蛋白摄入:根据肾功能衰竭的程度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建议优质低蛋白饮食,如适量摄入瘦肉、鱼类、鸡蛋等优质蛋白,减少植物蛋白的摄入。例如,对于轻度肾功能衰竭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可控制在0.8-1.0g/(kg·d),中重度肾功能衰竭患者可进一步降低至0.6-0.8g/(kg·d)。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需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根据肾功能情况适当调整,要避免因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
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限制在3-5g以下,减少高血压和水肿的发生风险,同时也有助于肾功能的保护。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控制食物中钠盐的添加,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培养健康的饮食口味。
控制血糖血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高血糖会加重肾功能损害;血脂异常也会促进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所以需将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般需控制在2.6mmol/L以下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血糖血脂的控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在控制相关指标的同时保证基本营养供给。
四、并发症的防治
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常伴有肾性贫血,需评估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等。高血压患者合并贫血时,降压治疗需综合考虑贫血对血压的影响以及降压药物对贫血的可能作用。儿童患者出现肾性贫血时,要关注其生长发育和体力情况,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改善贫血状况。
心血管并发症: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如心力衰竭等。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快降压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如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血管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情况,早期发现心血管并发症并干预。
五、定期随访
监测指标:定期复查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eGFR等)、血压、血常规、血钾、血糖、血脂等指标。通过定期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根据肾功能变化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根据血钾情况调整是否继续使用可能导致高钾血症的药物等。儿童患者定期随访时要注重生长发育指标的监测,确保其在治疗过程中既能控制高血压和肾功能衰竭,又能正常生长发育。
总之,高血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综合评估病情,采取个体化的降压、肾功能保护、并发症防治等措施,并定期随访,同时充分考虑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