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散光是同时存在近视和散光的屈光不正情况,成因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视疲劳、代偿头位和眯眼现象,检查诊断包括视力和验光检查,矫正方法有佩戴眼镜和手术矫正,预防措施包括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注意用眼环境。
一、近视散光的定义
近视是指眼睛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的一种屈光不正状态;散光是指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的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经过该眼球屈光系统后不能形成一个焦点而是形成两条焦线的屈光状态。近视散光则是同时存在近视和散光两种屈光不正情况,也就是说眼睛不仅有近视的问题,而且不同方向上的屈光能力也不一样。
二、近视散光的成因
(一)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近视或散光的遗传倾向,那么个体患近视散光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父母双方都有高度近视,子女发生近视散光的可能性比普通家庭高很多。这是因为遗传物质会影响眼球的形态发育等,比如角膜的形态、晶状体的屈光特性等可能受到遗传因素的调控,从而增加了近视散光发生的风险。
(二)环境因素
1.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或者读书写字姿势不正确等,会使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眼球的屈光状态发生改变。儿童青少年如果每天长时间进行近距离用眼活动,患近视散光的几率明显增加。
2.户外活动不足: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少的人群近视散光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球的异常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近视散光的发生。如果儿童青少年长期缺乏户外活动,就容易增加近视散光的发生风险。
三、近视散光的临床表现
(一)视力下降
无论是近视还是散光都会影响视力,近视散光患者会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看远看近都可能不清楚。例如,在看黑板上的字、远处的物体时会感觉模糊不清,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
(二)视疲劳
由于眼睛需要不断地调节来适应不同的屈光状态,患者容易出现视疲劳症状,如眼睛酸胀、疼痛、干涩、头痛等。尤其是长时间用眼后,这些症状会更加明显。比如学生长时间看书做作业后,可能会出现眼睛疲劳不适的感觉。
(三)代偿头位和眯眼现象
部分近视散光患者为了看得更清楚,会采取特殊的头位,或者不自觉地眯起眼睛。例如,有些患者会将头偏向一侧,或者眯眼来试图使光线聚焦更准确,从而改善视力,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还会加重眼睛的不适。
四、近视散光的检查诊断
(一)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视力情况,判断视力下降的程度。例如,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能够快速检测出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从而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近视散光以及视力下降的大致情况。
(二)验光检查
1.主观验光:让患者通过主观感受来判断不同度数镜片下的视力情况,从而确定合适的屈光度数。例如,让患者在不同度数的球镜和柱镜组合下,感受视力的清晰度,以找到最佳的矫正度数。
2.客观验光:包括电脑验光等方法,通过仪器直接测量眼球的屈光状态。电脑验光可以快速得到患者的大致屈光度数,但还需要结合主观验光进行调整和确认,以获得更准确的近视散光度数等信息。
五、近视散光的矫正与预防
(一)矫正方法
1.佩戴眼镜
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方式,根据患者的近视散光度数等定制合适的框架眼镜,能够有效地矫正视力,改善视觉质量。不同材质和设计的框架眼镜各有特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比如儿童可以选择相对轻便、不易破碎的材质。
隐形眼镜:分为软性隐形眼镜和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RGP)等。RGP对于一些近视散光度数较高或者特殊情况的患者有较好的矫正效果,能够提供更清晰的视力和更好的视觉舒适度,但佩戴和护理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比如定期清洗、更换等,否则容易引起眼部感染等问题。
2.手术矫正: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成年人,可以考虑近视散光矫正手术,如准分子激光手术、飞秒激光手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手术,例如角膜厚度、眼部健康状况等都需要符合要求。
(二)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背部挺直,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避免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
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一般建议每隔30-40分钟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或者做眼保健操等,让眼睛得到放松。
2.增加户外活动: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这样可以降低近视散光的发生风险。户外活动时,眼睛能够接触到充足的自然光,有利于眼部健康。
3.注意用眼环境:保持用眼环境的光线适宜,避免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例如,读书写字时,灯光要充足且均匀,避免在直射的强光下或者昏暗的光线下用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