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包括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因素。肾前性因素有有效血容量不足(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心输出量减少(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外周血管扩张(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肾性因素包括肾小球疾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肾小管间质疾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肾后性因素为尿路梗阻(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临床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年龄方面:儿童由于自身生理特点,如体液调节功能相对不完善,在腹泻、呕吐等导致体液丢失时,更易出现有效血容量不足。例如婴幼儿急性腹泻,若未及时补充液体,很容易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水分调节能力下降,在失血、大量出汗等情况时,也较易出现有效血容量不足,进而影响肾脏血流灌注。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但在特殊情况如女性妊娠期呕吐剧烈等,也可能因血容量不足引发。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低盐饮食、过度利尿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使机体基础血容量偏低,在遇到出血、严重呕吐腹泻等情况时,更易出现肾前性因素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史方面: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心输出量本身受限,当出现感染、心律失常等情况加重心功能不全时,会进一步减少肾脏灌注,引发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心输出量减少:
年龄方面: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心输出量可能逐渐减少,影响肾脏血流。老年人本身心脏储备功能下降,患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后,心输出量降低,易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性别方面:无特定性别倾向,但男性冠心病发病率相对有一定特点,若男性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受损,心输出量减少,也易引发该情况。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导致心肌病,影响心输出量,增加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风险。
病史方面: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心输出量基础就可能偏低,若病情控制不佳,更易出现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外周血管扩张:
年龄方面:儿童过敏性休克时,外周血管扩张较明显,可导致肾灌注不足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感染性休克时,也易出现外周血管扩张,进而影响肾脏血流。
性别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若女性在月经期或产后出现严重感染导致休克,也可能因外周血管扩张引发该情况。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滥用某些血管扩张药物,可能导致外周血管异常扩张,影响肾脏血流。
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在疾病活动期出现严重感染引发休克时,更易出现外周血管扩张导致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性因素
肾小球疾病:
年龄方面: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较为常见,多发生在儿童期,年龄较小的儿童也可能发病。老年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如膜性肾病等,随着年龄增长,肾小球疾病导致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
性别方面:某些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整体无绝对性别差异导致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重肾小球负担,增加肾小球疾病发生风险,进而引发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史方面:有慢性肾炎病史的患者,病情进展可能导致肾小球损伤,引发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小管间质疾病:
年龄方面:儿童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损伤可能因不合理使用药物导致,如某些抗生素的不当应用。老年人药物性肾损伤相对常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更易引发肾小管间质疾病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性别方面: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若女性因特殊疾病使用特定药物时,需更谨慎,避免引发肾小管间质疾病。
生活方式方面:滥用草药等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引发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史方面: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的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可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增加肾性急性肾功能衰竭风险。
肾后性因素
尿路梗阻:
年龄方面:儿童先天性尿路畸形较为常见,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等,可导致尿路梗阻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老年人前列腺增生是常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发病率升高,易引起尿路梗阻导致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性别方面:男性前列腺增生发病率高,是男性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女性可能因尿路结石、妇科肿瘤压迫尿路等导致尿路梗阻,相对男性前列腺增生情况不同,但同样可引发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水过少,尿液中晶体物质易沉积形成结石,导致尿路梗阻。
病史方面:有尿路结石病史的患者,结石复发可能导致尿路梗阻,引发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女性有妇科肿瘤病史,肿瘤增大可能压迫尿路,导致尿路梗阻。
在临床中,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原因需综合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来明确具体病因,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