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如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内分泌疾病(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有明确病因,去除病因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与病因不明的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患继发性高血压时排查有其特点,可通过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及血液、影像学等辅助检查诊断。
一、继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也就是说,血压升高是这些特定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当把这些基础疾病治愈后,血压有可能恢复正常。例如,嗜铬细胞瘤患者,由于肿瘤会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导致血压急剧升高,这种由嗜铬细胞瘤引发的高血压就属于继发性高血压。
二、常见的引发继发性高血压的疾病及相关机制
(一)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肾小球肾炎会导致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紊乱,体内水钠潴留,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肾脏是人体调节水盐平衡和血压的重要器官,肾小球肾炎时,肾脏对水钠的调节失衡,使得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不同性别并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肾小球肾炎进而导致继发性高血压,有肾脏疾病既往史的人群发生继发性高血压的风险更高。
2.多囊肾
发病机制:多囊肾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肾脏内出现多个囊肿,囊肿会压迫肾脏组织,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肾素分泌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多囊肾患者多在成年后发病,男女均可患病,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血压情况。
(二)内分泌疾病
1.嗜铬细胞瘤
发病机制:嗜铬细胞瘤主要起源于肾上腺髓质,能间断或持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任何年龄段都可能患病,性别差异不明显,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心悸、多汗等典型症状。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发病机制:肾上腺皮质病变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脏远端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排泄,钠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同时出现低血钾的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女发病比例无明显差异,患者可能有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等低血钾相关症状。
三、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是否有肾脏疾病史、内分泌疾病史等,因为这些病史与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尤其要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
(二)临床表现
除了血压升高外,还可能有原发病的特异性表现。比如嗜铬细胞瘤患者可能有阵发性血压升高伴头痛、心悸等症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可能有肌无力等低血钾表现。
(三)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对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需要检测血钾、血醛固酮、肾素活性等指标。如果血钾降低,血醛固酮升高,肾素活性降低,高度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嗜铬细胞瘤患者需要检测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如香草基杏仁酸(VMA)等,若这些指标明显升高,支持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2.影像学检查
对于肾脏疾病,可进行肾脏超声、CT或MRI检查,以明确肾脏的结构是否有异常,如肾小球肾炎时可能看到肾脏形态改变、多囊肾时可见肾脏内多个囊肿等。
对于肾上腺疾病,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肾上腺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肾上腺的占位性病变。
四、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区别及特殊人群的考虑
(一)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区别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不明确,多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且血压升高是持续性的,一般不存在由明确的基础疾病治愈后血压恢复正常的情况。而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去除病因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二)特殊人群的考虑
1.儿童和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出现高血压时,更应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因为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较少,肾脏疾病(如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等)、内分泌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等是常见的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患者,要详细询问家族史、生长发育情况等,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排查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2.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高血压也可能是继发性高血压。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疾病,如肾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等。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压升高。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要积极排查是否存在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因为找到病因并治疗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预后。
总之,继发性高血压是由特定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和辅助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与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区别,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和诊断排查有其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