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肾脏疾病分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原发性可能与自身免疫或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继发性与基础疾病相关,遗传性由基因缺陷所致,临床表现有血尿、蛋白尿等,检查有尿液、血液、肾活检,治疗有一般、对症、特异性,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肾脏疾病,其发病机制多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等相关,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病情迁延不愈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衰竭。
二、分类
(一)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尚不明确,是最常见的类型,又可细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继发于链球菌等感染后,多在感染后1~3周起病。
(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肾小球损害,常见的如狼疮性肾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病程较长导致微血管病变有关)、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由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所致)等。
(三)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与基因缺陷有关,具有遗传倾向,如Alport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常伴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眼部病变等。
三、病因
(一)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肾小球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也可能与感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相关。
(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损伤肾脏微血管导致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引发狼疮性肾炎等。
(三)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由特定基因发生突变或缺陷所致,遗传方式多样,如Alport综合征呈X连锁显性遗传等。
四、临床表现
(一)常见表现
1.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等)或镜下血尿(需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红细胞)。
2.蛋白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可通过尿常规等检测发现,严重时尿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
3.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波及全身,轻者仅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
4.高血压: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压升高,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二)不同类型特点
急性肾小球肾炎起病较急,常伴少尿;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可出现肾功能急剧恶化;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病情迁延,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
五、检查方法
(一)尿液检查
1.尿常规:可检测血尿(红细胞计数等)、蛋白尿(尿蛋白定性或定量)等情况。
2.尿沉渣镜检:能更清晰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的形态和数量,有助于判断肾小球损伤的情况。
(二)血液检查
1.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了解肾功能是否受损及受损程度。
2.自身抗体检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自身抗体检测等,有助于诊断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3.补体检测:部分肾小球肾炎患者补体C3等会出现异常,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补体C3可暂时性降低。
(三)肾活检
是明确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取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能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但存在一定创伤风险。
六、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待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
2.饮食:给予低盐饮食,控制蛋白质摄入量,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二)对症治疗
1.降压: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但需注意监测肾功能等。
2.利尿:对于水肿明显者,可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但要防止电解质紊乱。
(三)特异性治疗
根据肾小球肾炎的类型采取相应治疗,如原发性免疫介导炎症为主的肾小球肾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针对肾脏病变进行相应处理;遗传性肾小球肾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及延缓肾功能恶化。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肾小球肾炎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肾功能及生长发育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肾功能、生长指标等,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治疗方案,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
(二)老年人
老年人肾小球肾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用药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治疗方案应兼顾对肾脏的保护和基础疾病的控制。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患肾小球肾炎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部分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治疗需在妇产科和肾科医生共同评估下进行,密切监测母婴情况,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保证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