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是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比超90%,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有关,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初潮后1-2年发病,月经来潮后开始痛,多在下腹,可放射,有伴随症状,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疼痛从经前数天开始,逐渐加重,有原发病相应表现,妇科检查可发现器质性病变。原发性痛经一般治疗包括心理等,药物用非甾体抗炎药;继发性痛经需治疗原发病。预防上原发性要注意生活方式和饮食,继发性要定期妇科检查和积极治妇科疾病。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原发性痛经:
定义: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
发病机制: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合成与释放异常有关,PGF?α和PGE?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PG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初潮后1-2年内发病,其发生可能与月经时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有关,前列腺素含量增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
2.继发性痛经:
定义: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发病机制:由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等引起。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随着月经周期而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疼痛;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均匀增大、肌层痉挛性收缩引起痛经。
二、临床表现
1.原发性痛经
疼痛时间:多在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
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
伴随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但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体征。
年龄因素:多见于青春期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或婚后生育后,部分人痛经可缓解。
2.继发性痛经
疼痛时间:疼痛多从月经开始前数天出现,月经来潮后疼痛逐渐加重,持续整个经期。
疼痛部位: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且随着原发病的不同疼痛部位可能有差异,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疼痛,且进行性加重。
伴随症状:可伴有原发病的相应表现,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不孕等;子宫腺肌病可出现经量增多、子宫增大等表现。
三、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
1.原发性痛经
妇科检查:盆腔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双合诊和三合诊检查正常。
辅助检查:超声等检查无盆腔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2.继发性痛经
妇科检查:可发现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触及子宫直肠陷凹、宫骶韧带或卵巢等部位的触痛性结节;子宫腺肌病可触及均匀增大的子宫,质硬且有压痛;盆腔炎性疾病可发现附件区增厚、压痛等。
辅助检查:超声检查可帮助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囊肿、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增大及肌层回声改变等;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情况并取组织活检。
四、治疗原则
1.原发性痛经
一般治疗:重视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消除紧张和顾虑,可缓解疼痛。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规律而适度的锻炼、戒烟等均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的帮助。
药物治疗:疼痛不能忍受时可辅以药物治疗,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产生,从而减轻子宫收缩和痉挛,缓解疼痛。
年龄因素: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主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如心理疏导、生活方式调整等,若疼痛严重再考虑药物治疗。
2.继发性痛经
治疗原发病:针对引起继发性痛经的盆腔器质性疾病进行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生育要求等选择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等)或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如GnRH-a等)或手术切除子宫等;盆腔炎性疾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
特殊人群:对于有生育要求的继发性痛经患者,在治疗时需兼顾生育功能,选择对生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更积极的治疗方案。
五、预防措施
1.原发性痛经
生活方式:青春期女性应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保暖,避免受寒。
饮食:经期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适当饮用温热的饮品,如红糖水等。
2.继发性痛经
定期妇科检查:有妇科疾病高危因素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盆腔器质性疾病并及时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超声检查等。
积极治疗妇科疾病:对于已确诊有妇科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或接受手术等治疗,防止疾病进展导致痛经加重。例如患有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应足疗程使用抗生素治疗,彻底治愈炎症,避免转为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导致继发性痛经等不良后果。